《山河月明》朱元璋为什么恨刘伯温
刘伯温,名刘基,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他是一个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可谓是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人博古通今,尤其在天文,兵法方面特别精通,当代人都把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刘伯温他识天象,他不但是个儒士,还是个星象官,懂天命的人。当时朱元璋礼聘刘伯温来当官,刘伯温来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就是天命。一个识天象的人都来投靠我了,那就说明了我是天象所归啊!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统一口径:天命所归。
那刘伯温到底有没有才能呢?当然有,要不朱元璋也不会专门请人家来了。朱元璋曾说过:“先生发际指示,三军无往而不克。”就是说,但凡是先生指示的攻打方针,三军就打到哪里,无往不胜啊!可见刘伯温真的是在军事方面有过硬的建树了。
我们简单地看看刘伯温的军事才能,这样就能明白为啥他被称为明朝的开国元勋了。首先刘伯温刚来投奔朱元璋的时候,就带了18个计谋来的。其中他的一计直接奠定了朱元璋胜利的基调。
当时张士诚和陈友谅都是朱元璋的敌人,陈友谅实力雄厚,张士诚稍弱。然后朱元璋的部下们都提议先打张士诚再打陈友谅,这叫做先易后难。可是刘伯温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大家质疑声此起彼伏。后来刘伯温跟朱元璋说,你去打张士诚的话,陈友谅顺流而下一定会攻击我们的,但是张士诚目光短浅,你打陈友谅的时候,他一定不管的。
朱元璋一听此话有理,于是就采取了刘伯温的计划,当然这个计划确实按着刘伯温的设想发生的。果然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俘虏5万敌军,当然张士诚就不在话下了。
但是这中间就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不得不提。当时朱元璋还没有称皇帝,而是带着一个元朝的小皇帝韩林儿。他被掳走了,怎么办,救还是不救?刘伯温建议不救,就说了:“你救回来还咋当皇帝,都是麻烦,还不如让他自生自灭算了。”
可是这一次,朱元璋有自己的打算,他想我这上面有主子啊,不救我太无情无义了,万一对方再把皇帝小儿当做筹码自己称帝怎么办?所以就救了,可是没成功,最后直接把这个韩林儿给扔海里了。
为什么一定要说这段历史呢?在这里先埋一个伏笔,后面我们继续分解。不管怎样,朱元璋称帝了,建立了大明王朝,也算是建功立业了。那现在就要加官晋爵了。
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刘伯温的死,主要是因为他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往往自视过高,很多的事就算他看的透彻,也明白,但是就是不肯放下,总觉得能凭自己的才智度过一个个难关,他不明白的是,他的智慧在皇帝的权利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不愿功成身退
刘伯温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的第一谋士。从龙湾之战,到后来解救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他都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一样也想到了。在打天下的时候,这些不是问题,因为一切以打赢夺下天下为主要目的。朱元璋需要刘伯温的谋略。
但是天下打下来了,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皇帝喜欢自己的臣子比自己聪明,不放心啊,再说刘伯温的那套权谋,打天下时候很好使,但是治理天下,安定民生,对于权谋的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再加上朱元璋见识过刘伯温的厚黑学,比如不让他去救韩林儿,这些在争天下时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天下安定下来,朱元璋就要想刘伯温的这些智谋会不会哪天用到自己身上。
于是,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李善长都封了公爵,而刘伯温,却只是封了一个诚意伯,不但爵位低,就连俸禄也是最低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有4000石。
这已经是一个信号,刘伯温真聪明的话,就应该功成身退了。可是他没有。
自视才高,陷入朝廷争斗
朱元璋的朝廷,主要是俩派人,一派就是他跟着他从家乡走出来的淮西那波人,都是朱元璋的老乡,以李善长为首,算是朱元璋的起家的班底,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朱元璋的基本盘。另外一派就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李善长被朱元璋视为第一功臣,封了公爵,还任命当了宰相,而且这个人和朱元璋一样,心胸狭窄,属于有仇必报的那种人,谁得罪了他,必弄死对方而后快。
刘伯温这个时候的官职是御史中丞,负责监察,是言官的领袖。
于是俩个人就掐起来了,而且是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掐,朱元璋一开始的态度是看戏。
第一回合,刘伯温抓了李善长一个亲信,叫李彬。李善长就找刘伯温说你看看这个是我的人,给我个面子,算了。
刘伯温就说,算不了,罪证确凿,怎么就能算了呢?算不了,再说我已经和皇上请旨了。
李善长这个人也是个老狐狸,他说你看现在天一直大旱,不适合在这个时候杀人吧?
刘伯温还真和他杠上了,就回答他说:杀李彬,天必雨。
刘伯温是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这么说,肯定是他夜观天象算过。可是这次老天爷没帮忙,杀了李彬之后,天一直不下雨。
于是李善长就开始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上眼药。又煽动淮西的势力攻击刘伯温。
没办法,刘伯温请假回老家了。
按说,刘伯温这个时候应该是萌生退意,然后终老一生,也是很好的结局了。
可是他没有。
我就不信干不死李善长
刘伯温临走前,培植了一个亲信杨宪,接任御史中丞,继续利用言官的权利,对淮西集团,尤其是李善长发动了猛烈的反攻。收集各种的黑材料,每天往朱元璋那送,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仗着是皇上的老乡,受皇上的宠爱,可是净干些不利于皇上的事。
朱元璋开始也不信,知道是淮西派和浙东派的争斗,可是架不住整天在耳边听人这么说,久了,就开始疑惑,对李善长就不像以前那么信任了。
而且,他忽然招回来了刘伯温。
刘伯温又开始得意了,淮西集团受到打击,浙东派占了上风,刘伯温很为自己的权谋感到骄傲。
李善长也是老狐狸了,他想我在皇帝那现在不受待见,我不能直接咬刘伯温,那我也学学刘伯温,我也找个人出来做淮西派代表就得了。于是他就找到了老乡胡惟庸来做这个淮西派的新领头的对抗浙东派。
因为刘伯温占了上风,而且正在兴头上,所以说话办事就不免骄奢,得罪的人就多了。
胡惟庸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就利用这点,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发动所有可能发动的人,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打小报告。说他坏话。
没多久,朱元璋对刘伯温也不放心了。
《山河月明》朱元璋为什么恨刘伯温
刘伯温,名刘基,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他是一个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可谓是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人博古通今,尤其在天文,兵法方面特别精通,当代人都把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刘伯温他识天象,他不但是个儒士,还是个星象官,懂天命的人。当时朱元璋礼聘刘伯温来当官,刘伯温来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就是天命。一个识天象的人都来投靠我了,那就说明了我是天象所归啊!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统一口径:天命所归。
那刘伯温到底有没有才能呢?当然有,要不朱元璋也不会专门请人家来了。朱元璋曾说过:“先生发际指示,三军无往而不克。”就是说,但凡是先生指示的攻打方针,三军就打到哪里,无往不胜啊!可见刘伯温真的是在军事方面有过硬的建树了。
我们简单地看看刘伯温的军事才能,这样就能明白为啥他被称为明朝的开国元勋了。首先刘伯温刚来投奔朱元璋的时候,就带了18个计谋来的。其中他的一计直接奠定了朱元璋胜利的基调。
当时张士诚和陈友谅都是朱元璋的敌人,陈友谅实力雄厚,张士诚稍弱。然后朱元璋的部下们都提议先打张士诚再打陈友谅,这叫做先易后难。可是刘伯温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大家质疑声此起彼伏。后来刘伯温跟朱元璋说,你去打张士诚的话,陈友谅顺流而下一定会攻击我们的,但是张士诚目光短浅,你打陈友谅的时候,他一定不管的。
朱元璋一听此话有理,于是就采取了刘伯温的计划,当然这个计划确实按着刘伯温的设想发生的。果然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俘虏5万敌军,当然张士诚就不在话下了。
但是这中间就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不得不提。当时朱元璋还没有称皇帝,而是带着一个元朝的小皇帝韩林儿。他被掳走了,怎么办,救还是不救?刘伯温建议不救,就说了:“你救回来还咋当皇帝,都是麻烦,还不如让他自生自灭算了。”
可是这一次,朱元璋有自己的打算,他想我这上面有主子啊,不救我太无情无义了,万一对方再把皇帝小儿当做筹码自己称帝怎么办?所以就救了,可是没成功,最后直接把这个韩林儿给扔海里了。
为什么一定要说这段历史呢?在这里先埋一个伏笔,后面我们继续分解。不管怎样,朱元璋称帝了,建立了大明王朝,也算是建功立业了。那现在就要加官晋爵了。
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刘伯温的死,主要是因为他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往往自视过高,很多的事就算他看的透彻,也明白,但是就是不肯放下,总觉得能凭自己的才智度过一个个难关,他不明白的是,他的智慧在皇帝的权利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不愿功成身退
刘伯温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的第一谋士。从龙湾之战,到后来解救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他都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一样也想到了。在打天下的时候,这些不是问题,因为一切以打赢夺下天下为主要目的。朱元璋需要刘伯温的谋略。
但是天下打下来了,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皇帝喜欢自己的臣子比自己聪明,不放心啊,再说刘伯温的那套权谋,打天下时候很好使,但是治理天下,安定民生,对于权谋的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再加上朱元璋见识过刘伯温的厚黑学,比如不让他去救韩林儿,这些在争天下时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天下安定下来,朱元璋就要想刘伯温的这些智谋会不会哪天用到自己身上。
于是,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李善长都封了公爵,而刘伯温,却只是封了一个诚意伯,不但爵位低,就连俸禄也是最低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有4000石。
这已经是一个信号,刘伯温真聪明的话,就应该功成身退了。可是他没有。
自视才高,陷入朝廷争斗
朱元璋的朝廷,主要是俩派人,一派就是他跟着他从家乡走出来的淮西那波人,都是朱元璋的老乡,以李善长为首,算是朱元璋的起家的班底,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朱元璋的基本盘。另外一派就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李善长被朱元璋视为第一功臣,封了公爵,还任命当了宰相,而且这个人和朱元璋一样,心胸狭窄,属于有仇必报的那种人,谁得罪了他,必弄死对方而后快。
刘伯温这个时候的官职是御史中丞,负责监察,是言官的领袖。
于是俩个人就掐起来了,而且是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掐,朱元璋一开始的态度是看戏。
第一回合,刘伯温抓了李善长一个亲信,叫李彬。李善长就找刘伯温说你看看这个是我的人,给我个面子,算了。
刘伯温就说,算不了,罪证确凿,怎么就能算了呢?算不了,再说我已经和皇上请旨了。
李善长这个人也是个老狐狸,他说你看现在天一直大旱,不适合在这个时候杀人吧?
刘伯温还真和他杠上了,就回答他说:杀李彬,天必雨。
刘伯温是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这么说,肯定是他夜观天象算过。可是这次老天爷没帮忙,杀了李彬之后,天一直不下雨。
于是李善长就开始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上眼药。又煽动淮西的势力攻击刘伯温。
没办法,刘伯温请假回老家了。
按说,刘伯温这个时候应该是萌生退意,然后终老一生,也是很好的结局了。
可是他没有。
我就不信干不死李善长
刘伯温临走前,培植了一个亲信杨宪,接任御史中丞,继续利用言官的权利,对淮西集团,尤其是李善长发动了猛烈的反攻。收集各种的黑材料,每天往朱元璋那送,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仗着是皇上的老乡,受皇上的宠爱,可是净干些不利于皇上的事。
朱元璋开始也不信,知道是淮西派和浙东派的争斗,可是架不住整天在耳边听人这么说,久了,就开始疑惑,对李善长就不像以前那么信任了。
而且,他忽然招回来了刘伯温。
刘伯温又开始得意了,淮西集团受到打击,浙东派占了上风,刘伯温很为自己的权谋感到骄傲。
李善长也是老狐狸了,他想我在皇帝那现在不受待见,我不能直接咬刘伯温,那我也学学刘伯温,我也找个人出来做淮西派代表就得了。于是他就找到了老乡胡惟庸来做这个淮西派的新领头的对抗浙东派。
因为刘伯温占了上风,而且正在兴头上,所以说话办事就不免骄奢,得罪的人就多了。
胡惟庸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就利用这点,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发动所有可能发动的人,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打小报告。说他坏话。
没多久,朱元璋对刘伯温也不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