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一线城市有哪些?
在纳入榜单评估的中国内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和青岛。
与去年相比的明显变化是,合肥重回“新一线”之列,沈阳则首次离开了这一榜单。其他新一线城市中,重庆超过杭州,排名新一线第二;武汉、宁波各升一名;郑州、合肥上升两名。总体来看,15座新一线城市的名单逐步趋于稳定。
从榜单上来看,昆明排在二线城市第一名。
作为一份连续7年发布的城市榜单,《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已形成了稳定的维度体系和算法模型:以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7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来评估中国城市。
其中,榜单的一级与二级维度权重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维度以下指标数据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三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区别?
实际划定标准不一,在各种评测发布的报告里,同一城市(特别是较小城市)往往定位偏差很大。
综合各方评判标准,可发现有两类标准会始终贯穿着,是作为基准存在:
①常住人口:
一线(包括所谓“新一线”或“准一线”或“一线半”)城市≥1000万人;二线城市500~1000万人;三线城市200~500万人;四线城市100~200万人;五线城市<100万人。
因为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石,生产和消费两端都需要人口支撑。故各城市的人口争夺战早都打响且日趋激烈,当然是“滚雪球”效应不可违,而越是大的城市越能吸聚人口。于是“马太效应”也呈现出来了——强者愈强、弱者俞弱!
②经济总量:
目前一线(包括所谓……)城市≥1万亿元;二线城市5千亿~1万亿元;三线城市3千亿~5千亿元;四线城市1千亿~3千亿元;五线城市<1千亿元。
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消费总值,GDP)才是实核的强弱判定标准。当然还要辅以分析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税+费)收入等等,才能较准确判定该地区的实际贫富程度。
除了上述两大基准指标,尚有另外一些加权比率相对小点的附加指标,如:
③政治及历史文化影响力(这方面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加分高);④自然资源;⑤交通与基础设施;⑥
城镇化率和一二三产业比重;⑦教育科研水平;⑧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等等。其具体的量化,各家研究机构都有所不同。有的城市因某一方面突出、又遇该方面的加权较高,而会得以提升位次。
我国大陆地区公认的一线城市,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座。另外尚有所争议的新一线城市有:重庆、成都、武汉、杭州、南京、西安;争议更大的还有天津、苏州、郑州、长沙、宁波、青岛、东莞、无锡、昆明、合肥、厦门、沈阳、大连等等。
二线和三线城市间的界线更为模糊一些,很多城市频频上上下下的,如笔者所在的襄阳(2021年经济总量5300多亿、人口近600万)经常在全国排到第45~50名左右的位置,多列二线城市的尾部或三线城市的开头。
2022新一线城市有哪些?
在纳入榜单评估的中国内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和青岛。
与去年相比的明显变化是,合肥重回“新一线”之列,沈阳则首次离开了这一榜单。其他新一线城市中,重庆超过杭州,排名新一线第二;武汉、宁波各升一名;郑州、合肥上升两名。总体来看,15座新一线城市的名单逐步趋于稳定。
从榜单上来看,昆明排在二线城市第一名。
作为一份连续7年发布的城市榜单,《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已形成了稳定的维度体系和算法模型:以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7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来评估中国城市。
其中,榜单的一级与二级维度权重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维度以下指标数据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三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区别?
实际划定标准不一,在各种评测发布的报告里,同一城市(特别是较小城市)往往定位偏差很大。
综合各方评判标准,可发现有两类标准会始终贯穿着,是作为基准存在:
①常住人口:
一线(包括所谓“新一线”或“准一线”或“一线半”)城市≥1000万人;二线城市500~1000万人;三线城市200~500万人;四线城市100~200万人;五线城市<100万人。
因为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石,生产和消费两端都需要人口支撑。故各城市的人口争夺战早都打响且日趋激烈,当然是“滚雪球”效应不可违,而越是大的城市越能吸聚人口。于是“马太效应”也呈现出来了——强者愈强、弱者俞弱!
②经济总量:
目前一线(包括所谓……)城市≥1万亿元;二线城市5千亿~1万亿元;三线城市3千亿~5千亿元;四线城市1千亿~3千亿元;五线城市<1千亿元。
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消费总值,GDP)才是实核的强弱判定标准。当然还要辅以分析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税+费)收入等等,才能较准确判定该地区的实际贫富程度。
除了上述两大基准指标,尚有另外一些加权比率相对小点的附加指标,如:
③政治及历史文化影响力(这方面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加分高);④自然资源;⑤交通与基础设施;⑥
城镇化率和一二三产业比重;⑦教育科研水平;⑧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等等。其具体的量化,各家研究机构都有所不同。有的城市因某一方面突出、又遇该方面的加权较高,而会得以提升位次。
我国大陆地区公认的一线城市,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座。另外尚有所争议的新一线城市有:重庆、成都、武汉、杭州、南京、西安;争议更大的还有天津、苏州、郑州、长沙、宁波、青岛、东莞、无锡、昆明、合肥、厦门、沈阳、大连等等。
二线和三线城市间的界线更为模糊一些,很多城市频频上上下下的,如笔者所在的襄阳(2021年经济总量5300多亿、人口近600万)经常在全国排到第45~50名左右的位置,多列二线城市的尾部或三线城市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