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那年,她执意出家,以死抗争。父母拗不过她,终于答应。
她出身名门,容颜姣好,且精通文墨,父母视之如掌上明珠。
世人都不知道姑娘为什么那么决绝,要割舍红尘。
原因,只有她自己知道。
那日,锣鼓喧天,唢呐声声,在绣楼上,她望见了长长的迎亲队伍。
花轿渐近,而花轿前的那位新郎,是他!顿时,她觉得天旋地转,眼泪如断线的珠子。泪眼婆娑中,她忆起那年的元宵。
月下,那枝红艳艳的梅花,那无比鲜艳的朱砂色,这一刻刺得她的心流血不止……
遇上他,是不是前世的孽缘?那个元宵,她和婢女一起去看灯,她手拿一枝梅花,可人多,一挤,梅花失手落地。
离开灯市,行至灯火阑珊处,他追了上来:“小姐,你的梅花!”他将梅花还给她。她道谢,几分腼腆,几分矜持。
抬眼,却望见一张英俊的脸。
那眸子中,是一种爱慕、愉悦、惊喜交织的光。四目相对,如此亲切,宛若前世的故交。
她的心突突地跳,脸上一热,随即莞尔一笑,含羞离开。
回来后,夜阑人静,圆月在天,那个影子浮上心头,她辗转难眠。
此后,无人时,她将梅花嗅了又嗅,暗香销魂。
第二年元宵,她又手拿一枝梅花,依然是行至去年相见处。她祈求上苍,能再遇到他。
果然,柳树下有个身影,是他!四目相对,满是相思的慰藉。
那日,他问她的名字,问她的家,并告诉她自己的名字。
原来,他就是诗名远扬的段生。在闺阁中,她抄过他的诗,熟背他的诗。
她原以为段生是一位老夫子呢。回来后,她就一直盼。
月圆了缺,缺了圆,提亲的人踏破门槛,她就是没有盼到他来提亲的消息。
第三年的元宵,她没有遇见他。如今,她却看到他做了别人的新郎。
“泪痕不学君恩断,千行万行还为君。”可是,只是一枝梅花的邂逅,何谈恩和义?她作茧自缚,不可自拔。多少闺愁幽怨,无限心事,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
女儿的心多小,小到只能装下他一个人。女儿的心多傲,傲到只能将这相思的苦果独自咀嚼。眼看年岁渐长,父母一再催促,她咬咬牙,执意出家,理由是信仰禅宗,愿一世修行。
其实,她何尝不是为了断这烦恼根!
从此,城外的白云庵中,多了一个妙龄女尼,日日抄经、坐禅。字如梅花劲秀,人如梅花幽娴。风流才子、浮浪弟子纷纷寻来,最后悻悻而归。
不仅因女尼端庄矜持,而且她家还专门派家丁在庵四周把守。
每年梅花将开的时候,她都穿着芒鞋,托着钵,四处云游,遍访禅师。梅花落尽,才回庵中。此时,也总有父兄为她安排的仆人暗中相随。
城内段生,不久中举。夫妻和睦,子嗣绵延。
不知哪一年起,段家屋前屋后种满了梅花。后来,他在白云庵旁买下一块地,遍种梅。她外出,从来都绕道而行,避开段家梅园。
对段生,她不知道是恨还是思念。她又有什么理由恨?
那年月下,他只是问了她的姓名、她的家,并没有任何表示。
他和她,只是两面的缘分。就是这两面之缘,让她摆脱不了一世的心结,正像那已摆脱不了的烂熟于心的他的诗文。
多少年坐禅,她都不能放下心魔。梅花开的时候,暗香浮动,令她心旌摇动,她再也无法禅定。“无意结同心,种甚梅花万千?”她在心里说。这就是她每年梅花将开时云游四方的原因。
渐渐地,她到了不用仆人跟随的年龄。而且,芒鞋破钵,栉风沐雨,她成了一个真正的行脚尼。
她遍访名刹,参谒了不少禅师,以求开悟禅机。
她自感渐悟,正渐渐摆脱烦恼。那年,梅花盛开时,她回来了。大雨滂沱,她不再绕道,就从段家梅园过吧,她心中释然。
避雨,到梅园的一处亭台小榭。此时,亭内有一位青衣男子,茕茕孑立,几分落寞,几分沧桑。转身,两人竟呆住了。是段生,面容清癯,几分憔悴。
雨中,他俩默默地对视,数十年的时光,就浓缩在这一刻。
“小姐因何出家?”
“施主何须再问?”
段生告诉她,曾央父亲托媒人上门,但是府上一对八字,不合,就断然拒绝。
而且,他也实在不知她的心意。婚后听说她出家,还不敢肯定是否因为他。
她出家后,他读过她的好多禅诗,爱慕之心尤深。
种下这片梅园,就是为她。多少个元宵,他就在这梅园徘徊……
亭外,大雨倾盆,锁住一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见。亭内,他看着她,似乎要将一生的爱恋偿还给她。她无限欢喜,却又满眼清泪。
雨止,他折一枝梅花,给她。她轻轻地嗅着,暗香销魂,于是,口占一绝:“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好诗!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梅花诗,你我回去后赶紧写下来。”他由衷地赞叹。
《咏梅花》不久便传扬开来。世人称,这是她的悟道诗。她苦苦寻觅,终于开悟。于是,她得了“梅花尼”的名号。自元以来,此诗流传千古,万口传诵。
段生死后,葬于梅园。不久,梅花尼坐化。坐化时,她口衔梅花,唇角有微微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