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事件始末?
12月6日,长江日报上一则“武汉89岁教授状告知名网站获赔70多万”新闻,将知网推向了风口浪尖。 事件的起因,是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突然发现,自己的100多篇论文在期刊刊发后,竟被中国知网擅自收录并传播。
知网事件后续?
从2021年开始,知网便难从舆论中脱身。
继赵德馨教授事件之后,4月15日,一封疑似“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邮件再次让知网陷入争议。邮件中提道:由于知网开出的续订费过高,双方经过积极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中科院未来考虑用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对知网数据库形成替代保护。
《商学院》记者第一时间就此事分别询问知网、中科院方面,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数据库目前还在使用中,现在并无具体定论。”而知网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我们这边与中科院一直正常合作,并无断订消息。”
4月17日,事件持续发酵,中科院某位负责老师向媒体证实,网传近千万级别续订费用和停用知网访问一事属实。记者就此回复继续求证中科院方面,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不再公开回应相关问题。
知网方面则在4月19日公开回应称:2022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对包括知网数据库在内的国内外部分数据库的采购模式进行了调整,由统一集中采购模式转变为有需求院所组团联合采购模式。经过友好协商,调整知网数据库订购模式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由各院所选择订购内容,计划在近期完成组团工作、签署协议并启动2022年度服务。
(图源:中国知网官方网站)
谁能取代知网?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官网显示,全院共拥有11所分院、114个研究单位、两所科研院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学术科研机构。记者查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官网发现,两所高校均还在正常使用知网服务。
知网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向《商学院》记者表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属于联采单位,服务的是旗下120多家中科院的科研院所。实际上,本月16号,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打造的‘中国科讯-慧科研主服务’平台才刚刚上线,我们还参与了平台建设。”
记者查询中科院面向各研究机构的主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平台”发现,文献下载来源为维普的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并非知网。另外,该平台已于4月14日正式试用了万方数据库。知网方面提到的“中国科讯-慧科研主服务”平台,是一款科研人员通过实名ID注册,实现学术资源共享的平台,目前还在正常使用中。
按照中科院网传邮件的说法,未来考虑用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来代替知网数据库。通过将三者对比发现,虽然在期刊总数上,即使将万方和维普数量相加,尚不足以超过知网,但是从文献数量上看,同时使用万方维普,或许能与知网保持相当水平。
(图源:《商学院》根据知网、万方、维普官网数据整理)
事实上,从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包括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部分院校,已经开始暂停使用知网服务。其中,学校官网显示,太原理工大学目前主要通过万方、维普进行中文文献检索;南京师范大学则与超星读秀达成了长期合作。
采购价格方面,由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招标数据显示,从2021年10月份到目前为止,多所著名高校公布了2022年度采购知网相关数据库服务的招标公告。其中,清华大学2022年“CNKI数据库服务”成交价188万元,南京大学成交价103.4万元,中南大学图书馆成交价150万元。相比之下,同时采购了知网、万方的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知网成交价为220万元,万方为18万元,而与知网、万方相比,维普成交价相对更低。
(图源:《商学院》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整理)
北京某高校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由于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内容比较全面,且检索功能强大,所以大部分高校在知网上购买资源较多。但是,不同规模的院校,对于资源数量需求不同,小规模学校通常也就购买几个小子库。”
对于能否用万方维普替代知网,该负责人认为:“通常社科类的文献知网上很丰富,而自然科学类的文献,万方和维普做得比较好,对于更多需要使用自科资源的学校,也不是没有替代使用的可能性。”
难解的知网
陷入舆论漩涡的知网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问题?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知识型服务平台,知网主要面向高校及省市图书馆、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研究所或图书情报部门。订购过知网服务的机构,内部成员可以通过IP网络地址识别,免费获取知识资源。而脱离了机构,个人用户需要通过购买知网卡来进行付费购买。
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研二学生张航(化名)向记者表示:“对于我们学生来讲,用知网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从学校下载论文时都是免费的,如果出了学校,个人从知网下载付费成本会比较高。”
从知网的收费标准来看,期刊论文、会议论文0.5元一页,硕士论文为7.5元/本、博士论文9.5元/本。但是,通过对比万方和维普的收费标准发现,实际上三者差别并不明显。那么,知网受到大家频繁吐槽的原因究竟在哪?
(图源:《商学院》根据知网、万方、维普官网数据整理)
业内人士表示,知网的数据库可以进行拆分,当面向有不同细分需求的机构用户时,知网会通过抓取中心网站的数据资源,单独做成小子库,以镜像版等不同形式销售出去。例如:长安汽车携手知网打造的长安汽车研发知识工程平台(智谷),一汽集团与知网合作共同搭建的“中国一汽标准系统”等。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招标数据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今年用21万元采购了中国知网相关资源。
而所谓知网数据,均来自各领域学者的知识型产出,诸如一篇期刊文章、报纸上发表的文章、硕博士毕业论文等等,学者们通常需要在平台发表文章扩大影响力,而知网通过付给学者们酬劳来获得知识使用的许可。
但是,2021年曝光的赵德馨教授事件,证明知网的授权模式存在一定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知网擅自收录其论文并收费,引发舆论关注。法院判决书上,知网方面始终认为:“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上的收录和信息网络传播已经取得期刊方授权,具有合法授权,并未违反法律规定。”
记者查询多个期刊网站发现,部分期刊编辑部会在版权协议里写道:“本刊已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已发表的论文全文。”然而,记者向多位专家学者了解到,在投稿过程中大家并不会仔细阅读这些协议。
通过期刊间接获取作者的著作权,这种方式是否存在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郭禾曾发文表示:“学术论文数据库中所收纳的论文数量非常庞大,逐一征集作者授权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设想。世界上所有数据库编制者都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成本。在国外,已有数字图书馆计划因为无法获得海量授权而搁浅的例子。”
郭禾指出:“在我国,多年前就已成立了专门管理文字作品著作权的集体管理组织,如能充分发挥其代表著作权人行使权利的作用,或许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但这需要对我国现行著作权制度稍作调整,集体管理组织存在两种授权情形,一种是针对会员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代表会员行使权利,因此数据库编制者只需从集体管理组织这里即可一次性得到所有会员的授权;而针对非会员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能替代非会员主张权利。但是,北欧国家对非会员权利进行延伸管理的模式可供我国参考。我国只需在著作权法中,允许集体管理组织对特定作品著作权的特别使用方式来进行延伸管理,即可解决我国学术论文数据库编制中因授权问题引发的尴尬。”
知网事件始末?
12月6日,长江日报上一则“武汉89岁教授状告知名网站获赔70多万”新闻,将知网推向了风口浪尖。 事件的起因,是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突然发现,自己的100多篇论文在期刊刊发后,竟被中国知网擅自收录并传播。
知网事件后续?
从2021年开始,知网便难从舆论中脱身。
继赵德馨教授事件之后,4月15日,一封疑似“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邮件再次让知网陷入争议。邮件中提道:由于知网开出的续订费过高,双方经过积极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中科院未来考虑用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对知网数据库形成替代保护。
《商学院》记者第一时间就此事分别询问知网、中科院方面,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数据库目前还在使用中,现在并无具体定论。”而知网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我们这边与中科院一直正常合作,并无断订消息。”
4月17日,事件持续发酵,中科院某位负责老师向媒体证实,网传近千万级别续订费用和停用知网访问一事属实。记者就此回复继续求证中科院方面,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不再公开回应相关问题。
知网方面则在4月19日公开回应称:2022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对包括知网数据库在内的国内外部分数据库的采购模式进行了调整,由统一集中采购模式转变为有需求院所组团联合采购模式。经过友好协商,调整知网数据库订购模式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由各院所选择订购内容,计划在近期完成组团工作、签署协议并启动2022年度服务。
(图源:中国知网官方网站)
谁能取代知网?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官网显示,全院共拥有11所分院、114个研究单位、两所科研院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学术科研机构。记者查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官网发现,两所高校均还在正常使用知网服务。
知网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向《商学院》记者表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属于联采单位,服务的是旗下120多家中科院的科研院所。实际上,本月16号,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打造的‘中国科讯-慧科研主服务’平台才刚刚上线,我们还参与了平台建设。”
记者查询中科院面向各研究机构的主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平台”发现,文献下载来源为维普的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并非知网。另外,该平台已于4月14日正式试用了万方数据库。知网方面提到的“中国科讯-慧科研主服务”平台,是一款科研人员通过实名ID注册,实现学术资源共享的平台,目前还在正常使用中。
按照中科院网传邮件的说法,未来考虑用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来代替知网数据库。通过将三者对比发现,虽然在期刊总数上,即使将万方和维普数量相加,尚不足以超过知网,但是从文献数量上看,同时使用万方维普,或许能与知网保持相当水平。
(图源:《商学院》根据知网、万方、维普官网数据整理)
事实上,从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包括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部分院校,已经开始暂停使用知网服务。其中,学校官网显示,太原理工大学目前主要通过万方、维普进行中文文献检索;南京师范大学则与超星读秀达成了长期合作。
采购价格方面,由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招标数据显示,从2021年10月份到目前为止,多所著名高校公布了2022年度采购知网相关数据库服务的招标公告。其中,清华大学2022年“CNKI数据库服务”成交价188万元,南京大学成交价103.4万元,中南大学图书馆成交价150万元。相比之下,同时采购了知网、万方的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知网成交价为220万元,万方为18万元,而与知网、万方相比,维普成交价相对更低。
(图源:《商学院》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整理)
北京某高校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由于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内容比较全面,且检索功能强大,所以大部分高校在知网上购买资源较多。但是,不同规模的院校,对于资源数量需求不同,小规模学校通常也就购买几个小子库。”
对于能否用万方维普替代知网,该负责人认为:“通常社科类的文献知网上很丰富,而自然科学类的文献,万方和维普做得比较好,对于更多需要使用自科资源的学校,也不是没有替代使用的可能性。”
难解的知网
陷入舆论漩涡的知网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问题?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知识型服务平台,知网主要面向高校及省市图书馆、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研究所或图书情报部门。订购过知网服务的机构,内部成员可以通过IP网络地址识别,免费获取知识资源。而脱离了机构,个人用户需要通过购买知网卡来进行付费购买。
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研二学生张航(化名)向记者表示:“对于我们学生来讲,用知网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从学校下载论文时都是免费的,如果出了学校,个人从知网下载付费成本会比较高。”
从知网的收费标准来看,期刊论文、会议论文0.5元一页,硕士论文为7.5元/本、博士论文9.5元/本。但是,通过对比万方和维普的收费标准发现,实际上三者差别并不明显。那么,知网受到大家频繁吐槽的原因究竟在哪?
(图源:《商学院》根据知网、万方、维普官网数据整理)
业内人士表示,知网的数据库可以进行拆分,当面向有不同细分需求的机构用户时,知网会通过抓取中心网站的数据资源,单独做成小子库,以镜像版等不同形式销售出去。例如:长安汽车携手知网打造的长安汽车研发知识工程平台(智谷),一汽集团与知网合作共同搭建的“中国一汽标准系统”等。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招标数据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今年用21万元采购了中国知网相关资源。
而所谓知网数据,均来自各领域学者的知识型产出,诸如一篇期刊文章、报纸上发表的文章、硕博士毕业论文等等,学者们通常需要在平台发表文章扩大影响力,而知网通过付给学者们酬劳来获得知识使用的许可。
但是,2021年曝光的赵德馨教授事件,证明知网的授权模式存在一定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知网擅自收录其论文并收费,引发舆论关注。法院判决书上,知网方面始终认为:“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上的收录和信息网络传播已经取得期刊方授权,具有合法授权,并未违反法律规定。”
记者查询多个期刊网站发现,部分期刊编辑部会在版权协议里写道:“本刊已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已发表的论文全文。”然而,记者向多位专家学者了解到,在投稿过程中大家并不会仔细阅读这些协议。
通过期刊间接获取作者的著作权,这种方式是否存在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郭禾曾发文表示:“学术论文数据库中所收纳的论文数量非常庞大,逐一征集作者授权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设想。世界上所有数据库编制者都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成本。在国外,已有数字图书馆计划因为无法获得海量授权而搁浅的例子。”
郭禾指出:“在我国,多年前就已成立了专门管理文字作品著作权的集体管理组织,如能充分发挥其代表著作权人行使权利的作用,或许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但这需要对我国现行著作权制度稍作调整,集体管理组织存在两种授权情形,一种是针对会员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代表会员行使权利,因此数据库编制者只需从集体管理组织这里即可一次性得到所有会员的授权;而针对非会员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能替代非会员主张权利。但是,北欧国家对非会员权利进行延伸管理的模式可供我国参考。我国只需在著作权法中,允许集体管理组织对特定作品著作权的特别使用方式来进行延伸管理,即可解决我国学术论文数据库编制中因授权问题引发的尴尬。”
另外,针对知网涉嫌垄断的问题,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维维律师指出:“我国《反垄断法》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相关经营者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需要反垄断执法机构研究、分析具体证据,并通过相应的程序作出判定。市场监管总局将对所反映的知网垄断问题予以核实研究。因此,具体定论需待市场监管总局核实研究后方可知。”去年年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知网是否涉嫌垄断展开调查,目前尚未结果。
王维维进一步表示:“知网在国内文献数据库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主要市场包括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创新型企业、医院、农业技术协会、军队、法院及检察院、职业技术学院、政府部门和中小学等,拥有在中国覆盖面最广的用户群。依据今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第十一条关于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知网完全具备市场支配地位。当然,仅仅具备市场支配地位并不能完全判定其存在行业垄断行为,还需进一步判定其是否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知网如何破题?
在经历过版权风波、垄断嫌疑后,知网应该如何破题?
针对知网暴露出来的问题,2021年12月12日,在北京强国知识产权研究院、互联网实验室举办的《科技期刊平台的知识共享与反垄断》专题研讨会上,多名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知网事件核心是权力而不仅仅是利益。是核心基础设施的权力平衡与运行机制,是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合理平衡问题。不能把知网进行简单的惩罚、拆解或者分裂。而需要全新的思维、制度创新和治理机制,才能找到一个真正实现各方都共赢的新路径、新机制。”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方兴东认为。
在方兴东看来,知网事件的复杂性在于,知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分享平台,而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公共物品、全国科研成果和互联网平台等四合一的特殊复合体。这个复合体,并不适合用纯粹的资本驱动的机制来运行。
中国知网所属公司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企查查显示,同方知网隶属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公开的2020年年度报告,同方知网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1亿元,净利润超1.9亿元,毛利率达到53.93%。
(图源:同方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截图)
“对国家和社会如此重要的平台,如果仅仅作为上市公司的一部分,通过修建和提高各种收费壁垒,成为整个国家知识生产与分享越来越困难的围墙花园,以谋求利益最大化,必然造成权力和利益难以调和的失衡,那路将只会越走越窄,甚至走向无路可走的死胡同。”方兴东表示。
由此,方兴东提出几点建议:1.知网应该从上市公司剥离,不能作为一个资本逻辑的盈利性主体;2.知网要成为一个非盈利机构,不能以谋求利益最大化做为它的根本目的;3.论文的检索、下载这个基础功能不能只面向所有高校免费开放,而是应该面向全民免费开放,为整个社会提供知识;4.知网还可以开展相关和适当的增值服务,知网目前拥有的数据可以做很多增值业务;5.如果增值业务不能支撑运营和建设,国家应该给予财政支持;6.一定要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机制,涉及多方的利益一定要多方协同治理,不能由一个公司来治理;7.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8.通过开放释放无限的可能性,通过开放的方式可以为社会做出重大创新。
其中,知网究竟能否实现免费开放,方兴东表示:“全球欣欣向荣的开放存取运动,为知网的未来打开真正的出路。开放存取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其目的是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保存,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目前,国外认知程度比较高的开放存取平台包括DOAJ、Open J Gate、Socolar、SPARC等,国内的则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等,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免费获取相关文献资源。
但是,方兴东提醒:“虽然国内也有人在推动开放存取,但始终没有成为主流。事实上,中国大多数学术期刊,甚至连自己的网站和电子版都没有,所以开放存取在中国的核心困境是缺乏相应基础设施。而知网恰是最好的开放存取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利用这个契机,发挥中国自上而下、强大动员能力的制度优势,同时契合自下而上的民众需求与社会趋势,中国就可以在开放存取运动中充分彰显我们的后发优势。这不但可以引领全球开放存取运动,更重要的是能极大提升国家知识生产、分享和创新能力。”
另外,针对知网涉嫌垄断的问题,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维维律师指出:“我国《反垄断法》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相关经营者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需要反垄断执法机构研究、分析具体证据,并通过相应的程序作出判定。市场监管总局将对所反映的知网垄断问题予以核实研究。因此,具体定论需待市场监管总局核实研究后方可知。”去年年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知网是否涉嫌垄断展开调查,目前尚未结果。
王维维进一步表示:“知网在国内文献数据库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主要市场包括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创新型企业、医院、农业技术协会、军队、法院及检察院、职业技术学院、政府部门和中小学等,拥有在中国覆盖面最广的用户群。依据今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第十一条关于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知网完全具备市场支配地位。当然,仅仅具备市场支配地位并不能完全判定其存在行业垄断行为,还需进一步判定其是否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知网如何破题?
在经历过版权风波、垄断嫌疑后,知网应该如何破题?
针对知网暴露出来的问题,2021年12月12日,在北京强国知识产权研究院、互联网实验室举办的《科技期刊平台的知识共享与反垄断》专题研讨会上,多名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知网事件核心是权力而不仅仅是利益。是核心基础设施的权力平衡与运行机制,是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合理平衡问题。不能把知网进行简单的惩罚、拆解或者分裂。而需要全新的思维、制度创新和治理机制,才能找到一个真正实现各方都共赢的新路径、新机制。”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方兴东认为。
在方兴东看来,知网事件的复杂性在于,知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分享平台,而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公共物品、全国科研成果和互联网平台等四合一的特殊复合体。这个复合体,并不适合用纯粹的资本驱动的机制来运行。
中国知网所属公司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企查查显示,同方知网隶属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公开的2020年年度报告,同方知网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1亿元,净利润超1.9亿元,毛利率达到53.93%。
(图源:同方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截图)
“对国家和社会如此重要的平台,如果仅仅作为上市公司的一部分,通过修建和提高各种收费壁垒,成为整个国家知识生产与分享越来越困难的围墙花园,以谋求利益最大化,必然造成权力和利益难以调和的失衡,那路将只会越走越窄,甚至走向无路可走的死胡同。”方兴东表示。
由此,方兴东提出几点建议:1.知网应该从上市公司剥离,不能作为一个资本逻辑的盈利性主体;2.知网要成为一个非盈利机构,不能以谋求利益最大化做为它的根本目的;3.论文的检索、下载这个基础功能不能只面向所有高校免费开放,而是应该面向全民免费开放,为整个社会提供知识;4.知网还可以开展相关和适当的增值服务,知网目前拥有的数据可以做很多增值业务;5.如果增值业务不能支撑运营和建设,国家应该给予财政支持;6.一定要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机制,涉及多方的利益一定要多方协同治理,不能由一个公司来治理;7.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8.通过开放释放无限的可能性,通过开放的方式可以为社会做出重大创新。
其中,知网究竟能否实现免费开放,方兴东表示:“全球欣欣向荣的开放存取运动,为知网的未来打开真正的出路。开放存取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其目的是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保存,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目前,国外认知程度比较高的开放存取平台包括DOAJ、Open J Gate、Socolar、SPARC等,国内的则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等,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免费获取相关文献资源。
但是,方兴东提醒:“虽然国内也有人在推动开放存取,但始终没有成为主流。事实上,中国大多数学术期刊,甚至连自己的网站和电子版都没有,所以开放存取在中国的核心困境是缺乏相应基础设施。而知网恰是最好的开放存取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利用这个契机,发挥中国自上而下、强大动员能力的制度优势,同时契合自下而上的民众需求与社会趋势,中国就可以在开放存取运动中充分彰显我们的后发优势。这不但可以引领全球开放存取运动,更重要的是能极大提升国家知识生产、分享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