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唐代时,生活在长安一带的人,在与好友分别时,会折柳枝相送。长安的灞桥长堤,是出入长安的必经之路,很多人在此送别,所以每隔几米,都会有一株如丝绦般的垂柳,人们在送别时,就会折柳相赠。在折柳送人的现象产生后,众多的文人墨客又对柳树加以拓展升华,使得折柳惜别的意味更加浓重了。
柳树并不是一种名贵的树种,那为什么人们在送别时还要折柳枝呢?其实对于当时的这一风气,是存在着有很多种说法的。有一种说法是“柳”字的谐音是“留”,能够表达出依依惜别的情意。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柳枝下垂,人们在攀折时会更容易。这两种说法都是很有道理的,但还有一种说法听起来更贴切,就是送行时并不是没有别的树枝可以折,但老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暗指人离开了故乡,就算到他乡也能像是在故乡一样,而柳树恰好随便往地上一插就能存活,所以送柳枝其实是送吉利,希望离开故乡的人不会因背井离乡而不适,无论在哪里都能够随遇而安,有旺盛的生命力。
其实柳枝送别是一种很好的习惯,虽然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但文雅又不显小气,还能借景烘托离别时的心情,所以折柳送人在当时是风靡一时的,之后的很多乐府民歌中也陆续开始出现很多以杨柳表离别的诗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柳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虽然现在不会再折柳送别了,但这一行为所表达的意义至今依然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