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早结婚对男性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刚出校门就结婚的女性,择偶对象多为同学、学长或者是学生时代的朋友,而这些男生也一样属于“早婚一族”。
他们的故事被奉为“经典”:大二开始谈恋爱,大四的时候两人一起被保送研究生,硕士毕业时又先后拿到了北京两家着名IT公司的Offer(录用通知)。和《奋斗》里那对“毕婚族”的冲动结婚完全不同,他们在一块儿都快8年了,了解对方就像了解自己一样,“现在又有了房子,为什么不结婚呢?”陈敬恩说。
毕婚,真的需要理由吗?
为什么选择“毕婚”?调查显示,37。1%的人是因为“大学时代培养的感情纯洁,应当珍惜”,28。8%的人是出于“对婚姻的一种渴望”,26%的理由是“以免工作后太忙,无暇谈婚论嫁”,还有17。6%的人表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与经济实力好的人结婚,可以少奋斗很多年”,为了“落实户口等问题”等。
“房子、孩子,结婚绕不过这两个词”
“房子、孩子,结婚绕不过这两个词,这都是需要丰厚物质基础的。”外交学院研究生刘晓川尽管和男友十分恩爱,但她并不准备“毕婚”,“时机不成熟,两个毕业的人刚奋斗,怎么可能就有基础了呢?”
调查显示,59。3%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当“毕婚族”。其中,经济基础薄弱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有53%的人选择这一项。觉得“不利于职业发展”、“难以实现角色的转化”和“难以协调各种家庭关系”的分别占29。3%、29。1%和24。9%。33。3%的人表示“还是要先立业后成家”。
在调查中,40%的人认为“毕婚族”的婚姻和一般的婚姻没有区别,13。6%的人认为“毕婚”会比一般婚姻长久,22。9%的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结婚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只有‘毕婚族’会面对,其他家庭也会遇到,比如家务、家庭关系等。”在小莲看来,所有的夫妻都要学会解决问题,学会相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其实面对未知的未来,每个人心里都会处于一种不安稳的状态,婚姻也并不一定就会永久,但是我们还是愿意用爱情企望明天,用婚书来给彼此承诺。”小莲说。
重要的是勇敢而清醒地爱与被爱
在大学生心目中,立业和成家应该何者为先?调查显示,45。6%的人表示会“先立业再成家”,表示“先成家再立业”的有15%。还有39。4%的人会视情况而定。
当“毕婚族”初入职场,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通常会倾向“未婚人士”,对于已婚暂无子女或新婚不久的员工会有所担心,因为接下来生孩子、带孩子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影响工作。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已婚的人容易封闭自己而不再追求进步,在工作上也不再表现得积极主动。用人单位常常会将需要热情和活力的工作安排给负担相对较轻的单身员工。
调查中,当被问到你是“毕婚族”,你会对同事隐瞒你的婚姻状况吗?表示完全不会的有69。5%,也就是说有超过三成的人会选择在工作中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成为“隐婚族”。
观察:为何越多女性要“先婚姻、后事业”?
70后给80后当伴娘
“五一”前,30岁的刘丽娜坐在办公桌前喝着咖啡,一位同事走了过来,悄悄塞给她一封请柬:“丽娜,五一节来喝我的喜酒。”丽娜不禁一愣:“不会吧,这么快就结婚啦?”给她送请柬的这位同事参加工作才刚刚1年,比刘丽娜小整整6岁,却在她之前结婚了。“那是你落伍了,这叫后来者居上。”其他同事跟着打趣道。
更让刘丽娜感到郁闷的是,那几天,她接连收到几位朋友、同事的结婚请柬,其中有一位关系不错的小妹竟然还让她当伴娘。
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她却又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美差。为这,她成了办公室里的“笑柄”,同事们总是善意地取笑她:“美女,得抓紧啊,形势严峻!”可是说归说,笑归笑,婚姻这事儿又不是急得了的事情,哪能说定就定。刘丽娜说:“我也很纳闷,我们单位10多个单身女呢,可是最近结婚的大多是80后的小妹妹,相反,我们这些70后的人倒还慢吞吞的,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目前男女结婚的年龄出现了“向下挤压”的情况,即年龄大的男性找年龄小的女性,男女的年龄差距日渐扩大,有些甚至超过10岁,这进一步增加了“男晚婚、女早婚”的可能性。
大一女生被催谈恋爱
一进大学就制定“恋爱计划”,这是时下一些大学生的流行做法,而这得到了不少父母的默许。自从孩子上了大学以后,父母们对孩子“谈朋友”的态度来了个180度转弯,从高中时代的强烈制止变成了热情鼓励,有些家长甚至还催促孩子早日将对象“定下来”。
在上海一所高校就读的大一学生王琳最近比较烦,这烦恼便是来自于母亲频繁催着自己找对象。“读高中的时候还警告我不许和男同学多交往,现在却完全反过来了,三天两头打电话来,让我要抓紧。”王琳皱着眉头说。不久前放假回家,临回学校时,妈妈还一本正经地为她拟了一份恋爱计划,“大一大二瞄准好,大三大四就要确定了,最好毕业前能带来见家长。”
像王琳妈妈一样,如今不少家长在女儿入学时就下了“军令状”,要女儿在大学里找到另一半。“也到了这个年龄了,不如认认真真找个对象,然后早点定下来。”一位家长说:“听说现在很多父母挤爆相亲会,与其到那时发愁,还不如早做准备,这样我们也早省心。”
她们的“早婚观”
在婚姻登记处排队领取《结婚证》的男男女女中,不乏那些犹带着稚气的面孔,刚刚20出头的年轻人早早就步入了婚姻生活。“先婚姻、后事业”的“早婚观”似乎越来越为都市女性所接受。
去年6月刚从外贸学院毕业,目前供职于一家日资企业的刘艳说:“如今很多像我一样刚毕业不久的女孩都想早点结婚,这也许成了一个集体共识。”所以,工作刚1年,刘艳就嫁为人妻,丈夫是她的大学学长。用刘艳的话说,“早婚”是他们小夫妻“曲线创业路线”的序曲,早点完成了这件人生大事,他们就可以轻装上阵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早婚”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女性,步入工作岗位时已是22、23岁,尽管过了法律意义上的早婚年龄,但是她们还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社会年龄还处于“低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她们应该算是“早婚”。
尽管“早婚”成为许多都市女性的共识,但她们在生育问题上却表现出滞后的态度。“早结婚可以寻求家庭生活和事业发展的稳定,但如果多了个孩子,平衡就会被打破。”在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供职的董莺道出了这些女性的心声:“我的工作很忙,而且正处于事业攀升期。结婚是为了互相支撑,让家庭给自己的人生加分。而生孩子是需要责任感的,培养孩子更需要花很多的心思,所以我们目前暂时还不会考虑。”
忧思:结婚不宜过早
在不少专家看来,80后的“早婚”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沈奕斐认为,宽松的成长环境或许是形成80后“早婚”的一大原因。与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的恋爱环境要比前人好得多,“至少人们不再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早恋”。而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已完全摆脱服从分配的历史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自主择业,这也使80后的大学恋人们修成正果的比例大大提高。
然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凯特·沃斯所说,成熟与否才是维系婚姻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早婚者”往往在结婚时还没有定性,对自身和配偶的认识都很不清楚,对结婚后夫妇双方所需承担的义务也认识不够,对社会较缺乏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
除此之外,80后“早婚者”们还面临着独生子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这批“早婚者”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过了20多年独苗式的生活,如今要让另外一个人和自己一道成为家庭中心,过举案齐眉的日子,这对他们可能是一种挑战。
女性的早结婚对男性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刚出校门就结婚的女性,择偶对象多为同学、学长或者是学生时代的朋友,而这些男生也一样属于“早婚一族”。他们的事业发展和财富积累刚刚起步,而且缺乏足够的社会和生活经验。
汪骏和傅鸣这对小夫妻应该说是比较幸运的。汪骏在一家国企的市场部任文职,傅鸣在一家外资集成电路公司任客户代表。两年前,汪骏父母买了两套连在一起的公寓并打通,现在只要将其中的一部分装修一下就可以作为新房。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父母还表示要出钱为他们操办婚礼。
“经济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心理问题有不少。用父母的钱结婚,两个人一起白吃白住在家里,感觉很不好。但是我们两个人工资加在一起只有6000多块,没有能力自己独立买房子。”汪骏却有自己的担忧:“虽说早一点结婚,可以腾出心思求发展,但事实上婚后面临的困难和麻烦也是不小的。”
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80后拥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这会使他们的婚姻状况更为民主,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而80后普遍都有较强的个性,婚姻态度的改变使他们对婚姻去留的选择更有心理准备。所以,相对来说,80后的婚姻稳定性值得担忧。
对此,专家建议结婚还是不宜过早。在22、23岁的时候,应该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事业上,对自己的人生有个规划,待到思想相对成熟的时候再结婚,不失为一种对婚姻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总之,在结婚之前,要尽量多交往一段时间,确定双方是否适合牵手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