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优势,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城乡一体推进,统筹整合资源,广泛发动群众,不断探索创新,既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又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强化系统推进,统筹联动形成“一盘棋”。重庆市委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融合推进,纳入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强化责任,系统谋划,全面统筹。组织3500多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文明实践站点结对共建,形成文明实践工作合力。成立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落实区县党委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责任,各区县党委“一把手”亲自抓、带头做,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带头抓、各部门齐落实的工作态势。各区县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宣传思想工作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动工作。涪陵、荣昌等区县落实区级领导包片制度,加强协调指导,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壮大工作力量,凝聚多方资源拧成“一股绳”。按照“531”模式配齐配强中心、所、站三级工作力量,确保文明实践有人抓、有人干。即中心配备“5”人,采取增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事业机构的方式,增加5名以上编制负责区县文明实践工作;所配备“3”人,采取调配乡镇文化站人员、调剂内部工作人员等方式,安排3名以上专兼职工作人员;站配备“1”人,采取调剂村居两委工作人员、本土人才、社工等方式,安排1名以上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全市已建立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服务中心)38个,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1万多人,推动了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
聚焦首要任务,推动理论宣讲“大众化”。在统筹推进文明实践五项任务基础上,突出学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这一首要政治任务,整合区(县)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和23个市级部门资源,招募“会宣讲、懂政策、有特长”的宣讲志愿者2万多名。深入田间地头、城乡院坝开展微宣讲,每个主题宣讲控制在15分钟,侧重“小话题”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用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讲身边人身边事。大渡口区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建立创新理论、红色故事等六类课题库,按照对象化分众化要求,积极运用三句半、快板等通俗易懂的形式撰写宣讲提纲,让宣讲内容更“沾泥土”、更“抓眼球”。
致力群众参与,探索文明实践“积分制”。实施《重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制定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管理办法,将参加学习理论政策、参与公益活动、践行文明行为等纳入积分管理,采取政府投入、社会捐赠、集体经济分红等方式筹资,建立积分兑换物资、参与评先评优等细则,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促进了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奉节县财政支持1700多万元,在村(社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银行,形成“事事可积分、处处能积分、个个想积分”机制;城口县以村为单位建立文明实践积分超市189个,将宣讲学习、文明习惯、遵纪守法、公益行动等情况纳入家庭积分账户,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