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芬兰大学开发自立式介孔硅薄膜负极 可用于锂离子电池

   2022-04-13 盖世汽车资讯0
核心提示: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东芬兰大学(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自立式介孔硅膜负极,可用于锂离子电池。 (图片来源:东芬兰大学)与典型的浆液基电极不同,这种薄膜电极不需要通过碳添加剂和粘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东芬兰大学(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自立式介孔硅膜负极,可用于锂离子电池。

东芬兰大学开发自立式介孔硅薄膜负极 可用于锂离子电池

(图片来源:东芬兰大学)

与典型的浆液基电极不同,这种薄膜电极不需要通过碳添加剂和粘合剂来接合颗粒。但是,仍然在电池中表现出卓越的性能。这种电极设计取得成功,为实现高能密度锂离子电池提供了有效策略。

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及混动汽车中,锂离子电池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开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对于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硅被视为极有前景的负极材料,因其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和安全的电化学电位。然而,硅负极在循环过程中会出现体积膨胀和收缩,导致硅与其他电池组件之间产生电接触损耗,最终使电池失效。

全球电池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提升硅电极的性能,其中包括东芬兰大学。该校研究人员通过电化学蚀刻技术,开发了一种可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自立式介孔硅薄膜负极。其理念在于介孔硅中的孔隙,可以容纳循环时出现的体积膨胀,从而实现稳定的电池循环。研究人员通过相关分析,系统性探讨孔隙特征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并揭示其中的关系。

为了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对硅薄膜进行了详细的孔隙分析和电化学表征。相关分析显示,可逆比容量和初始库仑效率(ICE),均与孔隙率和表面积存在强负相关关系。循环性能则取决于薄膜厚度和孔隙特征。只有长期循环稳定性和孔径之间呈正相关。在半电池比容量仅为1200mAh g−1的情况下,最佳硅薄膜负极可稳定循环超过450次,ICE为81.2%。

该研究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多孔硅材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这为电池材料研究,尤其是研究硅负极的人员,提供了更好地评估电极性能的见解,并为电池研究制定了更具成本效益的评估策略。

《全球汽车前瞻技术情报双周刊》

本文来源:盖世汽车资讯

 
标签: 电池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