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下盐化水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采用封闭循环技术,既可以切断病原的横向传播途径,大大减少虾病发生的几率,同时,又由于循环利用养殖用水,避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符合水产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健康养殖,且该项技术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从2001年开始至2002年结束,经过2个生产年度。实验地点在淮海工学院海洋与水产学院位于连云港市云山乡境内的实验、实习基地。
2.池塘与消毒。养殖池塘为长方形,南北走向,共7个土池,池深2.4m,池底平坦,池内能保持有效水深2.0m。其中4个池塘面积为2.6亩,3个池塘面积为3亩,池塘进水前用80kg/亩的生石灰清塘消毒。
3.水源与水处理。将地下盐化水应用于对虾高密度养殖,使用前在水处理池采取了氧化沟循环曝气、单胞藻培养等过度性处理措施,经处理后的水体达到养殖用水的指标。
循环水处理池2个,面积25亩,由生物池、溪流式氧化沟、沉淀池等组成。
养殖前期用地下盐化水,盐度16‰,加至8cm,放苗后逐步加淡水(包括雨水),水体盐度逐渐降至6‰。江苏省滨海平原浅层地下水矿化度由1g/L渐增至10g/L以上,水化学类型为氯化物型,但化学组分与海水有所不同,往往形成某些离子(如铁)特殊组合的富集,氨态氮指标甚至高达10(的负6次方)以上。
养殖生产过程中采用半封闭循环水技术,养殖中后期每5天用二氧化氯对水体消毒。
4.配套设施。配备深水井2口,备有深井泵2台(2x25立方米/h)。每个养殖池安装1.5kW射流式增氧机1台,1.1kW喷淋式增氧机1台。循环输送水由4台潜水泵完成,总输水能力400立方米/h。养殖池日循环量最高可达35%--40%。
5.苗种。苗种来源于江苏省海洋所吕泗基地,苗种规格0.6cm。苗种检疫采用PCR技术对虾苗进行特异性病原(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抽样检查,阴性。放苗时间为2001年5月31日。放苗密度平均为6万尾/亩。
6.饲料与投喂。养殖期间全部使用人工配合饲料,每日投喂5次,养殖中后期投喂量增加10%--20%。
7.水循环及生态调控。养殖池与水处理池水体之间构成内循环,其主要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安全保障作用(隔离病原体,维持水环境的稳定性,减少对养殖生物的刺激);二是净化水体作用(削减有机污染,增加池内溶解氧含量,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在项目中探索“生态调控”,是借助内循环体系中的进排水道,设立合适孔径的滤网,依据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在食物网中的关系,在循环过程中隔离或去除大中型浮游动物,通过控制大中型浮游动物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调控微型浮游动物现存量,进而调控浮游植物现存量。始于浮游植物的“牧食链”是养殖池塘水体有机物质循环的主要途径。
8.监测与诊断。由于高密度养殖池塘环境条件变化较快,根据养殖前期、中期、后期的不同要求,定期监测水温、盐度、透明度、pH值、溶解氧、氨态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环境因子指标,并随时注意观察浮游生物种类、数量,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养殖过程中还定期进行虾体的特异病原检查,遇到异常情况,改进技术措施。
二、养殖结果
2001年自9月4日起捕,至9月31日收捕完毕,平均亩产485kg,合计产量9700kg,平均规格11.45cm,成活率约64.7%,饵料系数1.81。
2002年9月10日开始收获上市,至26日结束,共收虾1060.4kg,平均规格11.90cm,成活率72.1%,饵料系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