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都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国文化基因,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理念,致力打好非遗传承“保护牌”、非遗宣传“展示牌”、非遗工坊“建设牌”、非遗网红“培育牌”、非遗项目“创新牌”,着力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局面。
打好非遗传承“保护牌”。昌都市制定印发《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关于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深挖民族民俗文化,扩充非遗资源库。截至目前,昌都市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1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8人,完成了非遗书籍《寻根——身边的遗产》《昌都民间谚语》《昌都民间歌谣》《昌都民间故事》《首届全区热巴舞展演暨热巴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等的编写出版。
打好非遗宣传“展示牌”。昌都市坚持活态传承与静态展示并举,发挥传承人“生力军”作用,组织特色优秀非遗产品参加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等大型展会,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2022年以来,昌都市组织举办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达30余场次,参加展演人数达1000余人次。
打好非遗工坊“建设牌”。昌都市目前设立非遗工坊58家,解决就业1000多人,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2022年以来,昌都市举办培训班19场次,培训300余人。非遗工坊将非遗传承与保护、群众增收和旅游商品等紧密融合,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走进群众身边,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打好非遗网红“培育牌”。昌都市大力发展“优秀文化遗产+互联网”,打造非遗传承人“网红”,利用网络让优秀文化遗产活起来、火下去,支持相关企业开展线上直播带货。
打好非遗项目“创新牌”。创新是非遗活化传承动力之源,2018年在福建省援助下“唐卡漆画”技艺应运而生,这是闽藏两地文化交流的“使者”和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证明;是增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截至目前,昌都市已经建立唐卡漆画工作室4个,唐卡漆画基地1个,解决就业人数达6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6万余元,唐卡漆画逐步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唐卡漆画文化产业逐步做大做强,让农牧民群众在唐卡漆画产业发展中实实在在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