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通过加强法制保障、提升保护意识、搭建服务平台、培育非遗品牌等多种手段,从加大非遗公共权益保护力度、提升传承人自有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两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大力推进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激发了非遗创造创新活力。
完善制度体系,加大保护力度。颁布实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指导阿坝、甘孜、凉山三州分别出台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德阳市针对“绵竹年画”制定《绵竹年画条例》,泸州、南充等地相继出台白酒、戏曲保护条例。完善标准体系和大力推进非遗项目申报地理标志,蜀锦、蜀绣、郫县豆瓣、荥经砂器等100余项非遗项目成功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持续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非遗大讲堂等活动,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培训和宣传,增强非遗机构和传承人熟练运用版权登记、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手段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拓展渠道,促进转化利用。每年组织非遗机构和传承人“走出去”参加川港文旅对接会等展会、交易交流活动,四川羌族刺绣、刘氏竹编、夹江年画等20余家非遗技艺相关企业与伯乐、印尼巴厘岛时装协会等中外企业机构达成知识产权授权合作意向,金额超过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