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城人口增量放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3-03-30 多特软件0
核心提示:正文摘要:根据3月25日公布的《202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成都常住人口212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万人,增长0.4%。2022年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374万人,成都占全省比重从2021年末的25.31

正文摘要:

根据3月25日公布的《202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成都常住人口212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万人,增长0.4%。2022年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374万人,成都占全省比重从2021年末的25.31%升至25.398%。此前,四川省统计局在分析文章中曾指出,四川全省城市层级体系尚不完全合理,金字塔结构体系出现断层,缺失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应采取措施优化并增强城市群布局结构。也就是说,2020年以后,成都市常住人口急速、大规模增长的态势,其实已经趋缓了。这与成都城市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城市人口容量接近天花板,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也接近极限有关。
多城人口增量放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根据3月25日公布的《202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成都常住人口212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万人,增长0.4%。2022年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374万人,成都占全省比重从2021年末的25.31%升至25.398%。此前,四川省统计局在分析文章中曾指出,四川全省城市层级体系尚不完全合理,金字塔结构体系出现断层,缺失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应采取措施优化并增强城市群布局结构。(澎湃新闻网3月26日)

2022年末,成都常住人口相比上末年只增长了0.4%,也就是7.6万人,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给出的数据是,成都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达到了2093.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增加了581.89万人,2010-2020年间每年新增50多万人,年平均增长3.31%。

也就是说,2020年以后,成都市常住人口急速、大规模增长的态势,其实已经趋缓了。这与成都城市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城市人口容量接近天花板,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也接近极限有关。

成都不再大规模新增人口

成都市绕城高速公路合围以内的区域,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成都主城区,可供开发的土地已经很少了,新增的产业功能现在基本上部署在绕城高速公路以外、第二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的近郊区(当然,当地官方仍将这些近郊区定义为主城区,比如龙泉驿区、双流区、新都区、郫都区)。而近郊区的人口密度也已经很大,很多人选择住在近郊,然后去城里上班,串联近郊区与主城区的多条地铁的早晚高峰线拥堵程度很高。这一点已经跟上海、北京、广州很相似了。

而在最近十多年里,新增的几百万市民,对于成都的公共服务提出很高的要求。成都锦江区以及其他几个区,最近十年里新建的中小学数量很多,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新市民子女上学的需要。有的小学一个年级甚至发展到20多个班级,每个班也有40多个孩子,学校操场不能容纳全校孩子同时做操,必须错峰运行。这样的小学,不得不边办边扩张,以至于出现了小学像大学那样,创办多个校区,不断增建教室。

人口急速、大规模增长的背景下,应当说成都市促就业、保就业的工作还是开展得比较努力。成都的产业基础,其实要落后于重庆和武汉,近年来通过加快招商引资、布局新产业发展,确实扩大了城市就业岗位的供给量。但饶是如此,也仍然存在现有等待、寻求就业的很多人,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对称,这也是所谓的结构性失业。

上述因素决定了,成都市不可能继续像2010-2020年那样,持续、高速、大规模地吸纳外来人口。

川内其他城市机会来了?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成都(以及中西部的武汉、西安)等地,在那十年里人口规模急剧增大,而流入人口确实主要来自本省的其他城市以及农村。在成都十年里高歌猛进地新增500多万人口的背景下,省内却有好几个城市出现人口规模过50万的减幅。四川省公布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时也给出数据,四川全省内,跨省流入人口为259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1809.8 万人。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需要注意的甄别性因素。四川省内部分地市尤其是地理位置靠近重庆市的地市,在区域内流动的人口主要流向重庆而不是成都。重庆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2020年跨省流入人口为219.36万人。

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四川省内的各个地级市,2010-2020年呈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口变化,都必须纳入到一个背景来考虑,那就是区域内存在两个强劲的增长极:重庆和成都,产能集中,资金充沛,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强、空间大。这些城市与重庆、成都两个超大城市之间在各个维度上的竞争就不是平衡的,这也是国家为什么推出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开始更多地要求成渝两地起到引领作用,发挥好带动其他地区和城市发展的服务功能。

在重庆和成都以外,四川的一些地级市,有些朋友认为成渝两个超级都市不过是政策扶持发展的结果,言下之意只要他们、她们所在的城市获得了政策支持,还有资金、项目的投入,也可以崛起为巴蜀大地上的第三极。现在,成都人口新增趋缓,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城市有了很好的机会?

很美好的愿望。

但要看到,成都或者重庆,现在的发展成果都不是纯粹意义上靠政策打造出来的。成渝两地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2008年以后,以及2020年以来的不同阶段的一些时期,因特定原因获得了极大的政策青睐,包括但不限于资金和项目的支持。但两地之所以能够成为代表巴蜀大地的典型城市,其实有着很复杂的历史原因,跟两地的资源禀赋条件格外优越有关,这也是成渝两地的行政地位曾多次暂时被四川省内其他一些地方取代,但很快就赢回的原因。

事实上,获得转移支付资金比例最高、资金最多的川内城市,从来就不是成都。成都甚至都排不进川内前几名。

除两地以外,四川盆地以内,其他城市及其辖区内的县域、农村,资源禀赋、发展动能都显得相当分散,哪怕两个或多个地级市合并起来,也存在无法整合的困难。

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除非成渝两地的城市战略功能发生大规模的调整,淡化发展职能,而主要履行统筹本地区多个地方和城市发展的使命,否则这两个超大城市只要面临一时的增长率下降,开始拿出更为认真的态度来拼经济,最先感到压力的其实不是成渝的竞争对手,比如广州、杭州、南京和武汉,而是四川省内的其他城市。

这或许也是一个让决策者感到头痛的问题,成渝发展慢了,周边注定更慢;成渝发展快了,周边的优质资源将打破行政政策的限制,想尽办法融入成渝,最终结果还是周边发展缓慢。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其实也面临相似的问题。

这些城市的佼佼者,目前最为现实的选择,还是尽快看清自己的角色,主动更快地靠近成都和重庆,如果有条件当然也可以在产业配套等方面靠拢北上广深苏杭宁,当好配套,争取一线、新一线城市把产业产能、岗位多一点地分包给自己。

多城人口增量放缓相关阅读:

断崖式下滑!厦门开始了

过去十余年,人口持续的净流入,让厦门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不过,高速增长之后,态势开始出现变化。与之相伴的,是抢人战的不断升级。

厦门人口增长放缓

近日,厦门市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厦门市人口主要数据以及各区主要人口指标数据。截至2022年末,厦门常住人口530.8万人。

相比人口总量,令人关注的是此次的人口增量。截至2021年末,厦门人口已达528万人。也就是说,2022年厦门仅增加了2.8万人。这一数据或表明,厦门人口增长开始放缓。

要知道,2021年,厦门人口曾增长多达11.6万人。而在2010-2020的十年间,更是厦门人口增长的高峰期。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末,厦门常住人口总量突破500万,达516.40万人。10年间,厦门常住人口共增加163.26万人,增长46.23%,平均每年增加16.3万人,增长态势堪称高速。

相比而言,去年增长的2.8万,增幅断崖式下滑。

从人口分布来看,过去十余年间岛内外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岛内人口减少、岛外增加的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思明区106.4万人,湖里区99.6万人,海沧区62.0万人,集美区109.1万人,同安区89.2万人,翔安区64.5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上一年,集美人口增加约2万人,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

新政频出,厦门发力抢人

前几年,全国各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给钱、给福利、给户口等人才政策不断,其目的就是为了千方百计留人。

特别是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抢人大战还有升级态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落户放宽和购房条件优化、购房补贴等。

相比而言,厦门因为持续人口高速流入,动作并不大。直到近两年,才开始出台多个政策,发力抢人。

去年6月,厦门时隔4年后,再次施行户籍新政。优化人才落户政策,放宽家属随迁条件。包括符合条件的人员只要在厦就业或拥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即可落户本市,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也可随迁;往届毕业生落户年龄放宽等。

而在这之前,厦门的“抢人”政策体现在行业内。

2020年2月,厦门就曾发布进一步优化人才购房服务的政策举措。针对本科以及以上学历和获得中级及以上职称、或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非本市户籍人才,符合条件的人才在厦无住房并且在厦稳定就业1年以上,凭与本市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可在岛外四区购买1套自住商品住房。

2022年5月,厦门限购放松,厦门户籍的二孩及以上家庭,可以购买第三套面积180㎡以下的房子,孩子中必须有一个是未成年人。此外,非本市户口半年工作证明即可在岛外购房。

而到了去年底,限购进一步放松为,在厦门实际工作和生活的非本市户籍无住房家庭和个人,可在岛外限购1套住房。

进入2023年,相关政策还在发酵。就在上周五,厦门发布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强化住房支持。包括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对促进积极生育的支持措施,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等。

其中明确指出:

在缴存城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可按照实际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积金;

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可给予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相关支持政策;

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多渠道增加长租房供应,推进租购权利均等;

拥有二孩及以上的我市户籍家庭符合条件的,可购买第3套自住商品住房。

除此之外,厦门还推出了各种招人留人优惠政策,包括大学生租房补贴,教师引进安家补贴、购房补贴等。

显然,在人口发展上和留住人才的行动上,厦门也已经觉醒和发力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实施户籍新政后,厦门市外迁入人数同比前年增长了4%左右。

写在最后

过去人口的持续流入,与厦门城市的吸引力有关。在各种榜单中,厦门对人才的吸引力高居福建榜首,在全国也能位居前列。

很长时间以来,正是得益于人口的高速增长,人才的涌入,推动了厦门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人口红利下,厦门的房价也跟着水涨船高,跻身全国四强行列。

某种程度而言,高房价是城市发展的束缚,其直接结果可能就是人口吸引力的下降。

当然,现在断言厦门人口吸引力下降或许还为时尚早。毕竟,过去一年疫情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与此同时,厦门已经开始行动了。

根据此前发布的《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到2025年,厦门全市常住人口规模达到600万人,2035年达到730万人。

如果以去年的人口增速,显然未来距离目标差距较大。这就需要厦门以更开放姿态,放出更大的力度。

事实上,厦门也确实不断调整政策,放宽落户+稳定房价。

这两年,房价也确实在稳定中有了下调。而且,未来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房价趋稳也将是长期可预见的态势。对于想留厦的人才而言,也会是一种好消息。

你会选择在厦门就业置业吗?欢迎留言讨论。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