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日前,在一段题为《95后夜市夫妻档算起收入笑了》的视频里,一对在浙江义乌青口夜市摆摊的年轻夫妻,一晚上就卖掉500斤土豆、250斤豆腐,营业收入高达9184元。面对镜头,女主喜笑颜开,“上个班可能一个月都赚不了那么多”。客观地说,摆摊的技术难度不算很高,吃苦耐劳的人也多得是,但“摆摊日入9000元”者绝非常态。青口夜市日均人流量近5万人,如此人气及其蕴含的商机,也让很多地方望尘莫及。在“夜市摆摊日入9000元”被确证属实之后,还是有人继续追问这类事迹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夜市摆摊日入9000 他们为什么不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日前,在一段题为《95后夜市夫妻档算起收入笑了》的视频里,一对在浙江义乌青口夜市摆摊的年轻夫妻,一晚上就卖掉500斤土豆、250斤豆腐,营业收入高达9184元。面对镜头,女主喜笑颜开,“上个班可能一个月都赚不了那么多”。
很多人为这个励志故事叫好,但也有一些人怀疑其真实性。有人算了一笔账,每份豆腐、土豆单价9元,一晚上出餐1000份,一分钟出餐两份,在理论上都不太可能。还有一些网友留言直指“励志鸡汤翻车”。
事实如何呢?媒体跟进报道证实了视频属实,也提供了更多细节回答人们的疑问——小吃并非一份份出餐,而是每2分钟一次性出餐5到6份;营业者也不仅仅是夫妻两人,他们还雇有2名员工;夜市日均人流量近5万人,他们竞标两个摊位,每年租金就高达71万元;9000多元是营业额,纯利润大约5000元……
这个励志故事也不是廉价的心灵鸡汤。在数钱和笑脸的背后是诚实劳动、艰苦奋斗,也不乏现实的无奈辛酸。500斤土豆光是清洗、削皮、切片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每天都在烟熏火燎的摊位忙活到深夜,也不是人人都吃得消。虽然摆摊赚了一些钱,但他们还没有买房安家,年幼的孩子留守在老家,连10周岁生日父母都可能要缺席。况且,同行已经出现打价格战的苗头,目前的盈利水平能否持续,将来如何转型发展,这些问题都接踵而来,现实而紧迫。
尽管工作生活算不上完美,但他们自己都承认,这是一种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的幸运。当然,这种幸运具有一定偶然性。那些“见贤思齐”的年轻人,哪怕愿意放低身段摆摊,也未必能复制这种幸运。客观地说,摆摊的技术难度不算很高,吃苦耐劳的人也多得是,但“摆摊日入9000元”者绝非常态。义乌是世界闻名的小商品之都,经商环境得天独厚。青口夜市日均人流量近5万人,如此人气及其蕴含的商机,也让很多地方望尘莫及。这种特殊环境、特殊地段提供的就业机会毕竟有限,青口夜市就只能容纳360多个摊位。离开了特殊环境、特殊地段的“天时地利人和”,日夜辛苦才能勉强养家糊口,可能才是更多摆摊者的常态。
个人奋斗的故事很励志,也给人提供很多有益的启发。但是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还应该抓住事物的规律性、普遍性,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层面上寻找解决之道。在“夜市摆摊日入9000元”被确证属实之后,还是有人继续追问这类事迹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不少年轻人都为就业、收入、当下生活和未来前途担忧焦虑,社会舆论不应对他们一味苛责或冷嘲热讽,而应该关切他们面临的困境、倾听他们的心声、重视他们的真实想法,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否则,那些难以模仿复制的励志故事可能很难引发他们的共情,故事揭示的成功路径也难以获得他们的信任。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优势,在于系统性接受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这种比较优势在脑力劳动岗位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效益。一般来说,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更能提供大量脑力劳动岗位,包括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知识含量较低的产业,比如传统农业、一般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只能提供大量体力劳动岗位,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力有限。有关专家研究指出,截至2019年,我们劳动者大体呈现56∶44的比例结构,即白领占55.7%,蓝领和农民占44.3%。与国际上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劳动者中白领占比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也是我们发展经济应该努力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科研创新在“高精尖”领域密集实现重大突破,以重大科技成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可以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和完善,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在传统农业、一般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通过科技赋能可以推动大量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从粗放的外延式发展向精细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科技创新、科技赋能都需要大量高素质脑力劳动者,科技创新构建的现代经济体系、科技赋能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更能吸纳大量脑力劳动者,为高学历、高素质年轻人提供普惠性的高价值脑力劳动岗位。努力实现这种产业和经济前景,才是更加激动人心、也更具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励志叙事。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封寿炎
夜市摆摊日入9000 他们为什么不信?相关阅读:
“夫妻摆摊日入九千”:不必眼红,也不必盲从|新京报快评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了义乌一对95后夜市夫妻,在浙江义乌的青口夜市经营小吃摊日入九千,引发关注。截图来自央视报道视频
“想去摆地摊,有没有小伙伴一起约一下?”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摆地摊”的行列。“护士兼职摆地摊两周赚1万5后全职开店”“95后夜市夫妻档算起收入笑了”等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热搜,也令不少观望的年轻人蠢蠢欲动。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摆地摊”真的是发家致富的良方吗?尤其是在央视新闻报道“义乌95后夫妻摆摊做小吃日入九千”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质疑,甚至在相关报道下呼吁相关部门赶紧去查查税款问题。
针对网友的疑问,涉事摊主回应表示,平时的日营业额在六七千元,那天正好电视台来摊位录节目,吸引了很多人……加上又是周末,导致那天生意异常火爆,比平时多卖2000元左右,但是我们生意本身也不错。
不管是摆地摊两周赚1万5,还是夜市夫妻档日入九千,这些的确都超出了多数人对于“地摊生意”的想象。尤其是当这类成功案例近段时间被媒体集中呈现并被放大后,围观者难免会对其真实性心生疑窦,这实际上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
涉事摊主的回应,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界的疑虑。同时,很多人也据此发现,他们所经营的生意,其实与大家一般认知中的“地摊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在规模上,他们的小吃摊虽然名曰夫妻档,但实际还另外雇了两名员工;在投入上,他们一年的摊位费就高达34万元。
很显然,这与一般的地摊经济显然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甚至连“小本买卖”都算不上了,更像是虽有地摊形式,但却是需要雇人、交高额“房租”的小餐饮门店。
事实上,最近被舆论聚焦的一些所谓“地摊经济”成功案例,很多都属于“名不副实”。如还有中新网报道了“我兼职摆摊两年,3500元起家,年入200万”的励志故事。但通过更多的细节可以发现,涉事摊主尽管是靠摆摊起家,但却是自媒体(视频直播)让自己在供应商生意上获得了稳定的客源。
从其收入结构就可以直观看出来:除正常上班的40万年薪外,摆地摊净赚25万左右,供应商出货收入破百万。很显然,“年入200万”与传统的摆摊已经没多大关系了。“互联网+摆摊”出现,对个人能力无疑有更高的要求。
这些“成功”的“地摊经济”案例,当然不能说是虚构的,他们的劳动付出也同样值得社会尊重。对于旁观者而言,不必眼红别人“轻松”挣钱,也不宜将之作为榜样,盲目跟风加入“地摊主”的行列。
要知道,他们能够引发媒体的关注,本身就是因为有着相当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幸存者偏差”,不能代表地摊经济的基本面,也不是合适的参照对象。
事实上,眼下“摆地摊”,不再是一件能够轻轻松松“成功”的事,除了坚持,可能还需要借助互联网等工具,这是一种新的能力要求,千万别把它的门槛想象得那么低。
此外,“摆地摊”作为一种副业,在小成本、低投入的前提下或可尝试一番,但若完全把生计寄托在地摊上,乃至憧憬一招发大财,必须得慎重。
同时,这些引发争议的成功案例,也提醒当前对于“地摊经济”的关注,要切忌简单化、标签化——既避免给大家带来误导,也防止因为选择性关注给行业带来“捧杀”。这其实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撰稿/杨末(媒体人)
编辑/徐秋颖
校对/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