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亲墓碑贴二维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3-03-29 多特软件0
核心提示:正文摘要:很快又到了一年的清明节,到了清明节,家人都会通过扫墓祭祀来缅怀已故之人。事情发生在重庆的龙潭山陵园内,前去扫墓祭祀的人发现有一座新立的墓碑,墓碑上简短的刻满了逝者生平,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墓碑右下角还刻有三个“二维码”。就是大家平

正文摘要:

很快又到了一年的清明节,到了清明节,家人都会通过扫墓祭祀来缅怀已故之人。事情发生在重庆的龙潭山陵园内,前去扫墓祭祀的人发现有一座新立的墓碑,墓碑上简短的刻满了逝者生平,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墓碑右下角还刻有三个“二维码”。就是大家平时手机经常扫码的那个二维码,前来扫墓祭祀的人看到这些个二维码感到非常诧异,随后当扫了上面的二维码时,逝者生平的故事和生平的众多作品就会呈现在手机屏幕上。怀着对父亲的难舍,才在其墓碑上刻上二维码,希望通过这特别的方式纪念父亲,让父亲用另外一种方式活在大家的心中。
给父亲墓碑贴二维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很快又到了一年的清明节,到了清明节,家人都会通过扫墓祭祀来缅怀已故之人。然后最近的一则新闻,让网友们又有了新的认知。

事情发生在重庆的龙潭山陵园内,前去扫墓祭祀的人发现有一座新立的墓碑,墓碑上简短的刻满了逝者生平,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墓碑右下角还刻有三个“二维码”。对!没错!就是大家平时手机经常扫码的那个二维码,前来扫墓祭祀的人看到这些个二维码感到非常诧异,随后当扫了上面的二维码时,逝者生平的故事和生平的众多作品就会呈现在手机屏幕上。为此部分网友还打趣道这真的是去“扫”墓了。

据逝者的儿子介绍,他的父亲生前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不但自己玩,还教不懂的年轻人玩,到了老年时期,父亲也在与时俱进,图片PS,视频剪辑,手机网购等是一样都没有落下。怀着对父亲的难舍,才在其墓碑上刻上二维码,希望通过这特别的方式纪念父亲,让父亲用另外一种方式活在大家的心中。

这件事发生后很快冲上热搜,网友们针对此事,分为两个不同的阵营。开放派认为,其儿子的做法非常用心,很有意义,把其父亲生平及作品装进了“云空间”里面,亲戚朋友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扫码就能看到逝者的生平从而回忆起点点滴滴。更加方便的缅怀故人。真正的“活在”人们心中。保守派认为,逝者为大,入土为安,墓碑上刻二维码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但凡有个人路过都扫一下,入土为安的“安”在哪?

近年来,专家提倡各地“云扫墓”,一来可以减少清明节出行的拥堵,二来可以防止村镇扫墓祭祀时烧纸带来的火灾隐患。但是自古以来,我们扫墓祭祀都是到墓前进行祭祀缅怀,这样才能心诚。为此,小编觉得,无论是与时俱进,还是发扬传统,重要的是记得,记得故人生前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因为,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给父亲墓碑贴二维码相关阅读:

渝论 | 清明祭扫融合网络技术,让家人永远“活”在记忆里

3月26日,上游新闻刊发了一条题为《让“潮爸”再潮一把:男子在父亲墓碑贴上二维码,扫码可回看人生》的新闻,看后让人感叹不已。新闻很简单,也很感人:重庆一个市民将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父亲生前的访谈视频、作品画册、生活照片等等存储在网络空间,并制作二维码放置在墓碑上,不论是谁拿出手机一扫,就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这位老人的生平。这比几百字的墓志铭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加长久。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网络空间还在,关于老人的信息就可以“永久存在”。

时下接近清明,如何祭扫先祖又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对去世亲人怀念全靠记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也可能模糊。原本刻在骨子里的爱,却被漫长的岁月渐渐“腐蚀”,深夜梦回,看不清那张曾经挚爱的面容,是一种什么心痛?

实际上,随着技术的发展,借助网络拓展“祭扫”的外延,早已不是新鲜事。集成去世亲人的生平影像、声音、个人生平等资料上传互联网,长期保存,让亲人可以随时“祭扫”并不复杂,甚至利用全息技术、AR技术,让家人可以与逝者直接“面对面”,也早已不是天方夜谭。

2020年有一个新闻,韩国一家VR制作公司耗时8个月,打造了一个VR系统,让一位母亲与自己三年前病逝的女儿在网络世界里“重逢”。短短几分钟,这位母亲不仅能通过VR眼镜看到女儿,借助触觉手套还能摸到女儿,伸手拿起物品与她互动,甚至可以听到女儿真实的声音,还能和女儿简单“对话”。在国内,2019年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就帮助过一位失独的上海妈妈,复现其病逝女儿的声音。

虽然有一些人认为这样的技术,成本高且无实际意义,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样的技术才是走进人心、抚慰人心的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亲人走出痛苦,在传递记忆、文明祭扫、“永久祭奠”等方面,都有巨大作用。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一个人真正的死亡不是生命的逝去,而是被人遗忘。在上游新闻的文章里,当事人用网络技术让去世家人的影像和生平成就“永久”保存在了网络里,即使认识他的人也去世了,有关他的一切也依然存在,再也不会有被遗忘的“危险”。

长久以来,中国人的祭扫形式都是上供品、点香烛、烧纸钱,虽然传统悠久,但也容易被人诟病“不够环保”“浪费”。这些形式是传统对于社会秩序与家庭传承的守护,同时传统的祭奠仪式也满足了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一口烧猪、三杯好酒,所谓“事死如事生”,是人们想念逝去先人的外化形式。不过,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技术条件已经满足了,在尊重传统祭祀形式的情况下,为人们提供新的仪式及情感出口的要求。

“只要爱的人记在心里,那个人就永远不会远去”。只要心存思念,祭扫就不分形式。所以,对这样新生事物,我们不妨送上热烈掌声。

上游新闻 杨波

编辑:龙春晖

责编:李洋

审核:陈旭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