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欧文说:“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在变老的路上,做到以下几点,福气会越来越多,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
01
清晰自知,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
《道德经》中写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此,才能准确把握自身定位,从而闯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看过一则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芸芸众生,有人如铁罐,有人如陶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想要长久地稳稳地立足,就需要扬长避短,规避风险。一旦自己对自己产生了错误的认知,结果往往是一场灾难。
齐泯王在位早期,国力比较强盛。于是,他就四处出击,先后进攻秦、楚等国,灭掉宋国,自称“东帝”。但他自矜骄暴,处处树敌,诸侯们联合起来讨伐齐国,攻克了都城临淄,无奈之下,齐泯王逃到卫国避难。
原本,齐泯王应当深刻反思,为何亡国,如何复国。但他听信谗言,固执地认为是因为自己才华出众、贤良无比,引起各国君主的嫉妒,才遭此厄运。
所以,他对“亡国之事”丝毫不放在心上,反倒养尊处优,体重不断增加,不得不连续三次加长自己的腰带,最后被号称前来救援的楚国将领杀害。
齐泯王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走向穷途末路,表面上看是客观环境发生了逆转,实际上,是由于“不自知”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亲手将自己送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变老的路上,唯有认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才不会立下不切实际的目标,徒然地耗费心力;也不会因为低估了自己,而处处低人一等,活得憋屈不已。
02
宠辱不惊,得也淡然,失也淡然。
唐代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家境贫寒,一日三餐都吃粥,后来做了官,生活境况改善了,他仍然每日吃粥。
在欧阳修看来,多年吃粥,已成习惯。艰苦的环境能够磨炼人,一旦条件改善就放弃对自己的磨砺,那么再次遇到挫折,又吃不了苦,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保持平常心,保持本色,才能宠辱不惊,得也淡然,失也淡然。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是“宠辱若惊”。
就像前些年,有人家中的老房子被征收拆迁,获得了一笔数量很大的拆迁款。有人马上摆起了“一夜暴富”的架子:买房买车,尽情挥霍,不出三五年,就花光用尽,待日子重又回到原点,面对拮据的生活,又开始怨天尤人,唉声叹气。
这样的人,很难再被“幸运”之神眷顾了。他们没有丝毫的定力,言行举止和人生选择总在不停地随波逐流,一旦跟不上“大队伍”,也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了。
同样,在职场上,有人拼尽全力,只为讨领导欢心,一旦受宠就欢喜不已、得意忘形;一旦被批评就惊惧不已,全然放弃之前的努力,最后即便还有机会,但因为自己准备不充分,只能失之交臂。
由此可见,人到中年,做个宠辱不惊的人,才能在残酷的职场竞争和生活压力面前,不麻痹大意,也不掉以轻心,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迎来水到渠成的幸福。
03
不求完满,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人生在世,追求完满,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接受不完满,才是最现实的人生,才能幸福过一生。
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富豪的宅院修建得十分华美,道教真人邱处机就用自己的铁拐杖把窗户、墙壁捣毁几处,让这座宅院出现了残缺。这个消息传出去,人们也就减少了对这座豪宅的“羡慕嫉妒恨”了,这家人就能长久地享有这处住宅了。
由此可见,“不完满”的状态,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人到中年,隐藏锋芒,低调行事,不求完满,才能让自己可进可退,回旋自如。
对待工作“不求完满”。单打独斗的力量终归有限,想要发挥出小团队的集体智慧,就要懂得给他人充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而不要让一个人的锋芒盖过了所有人,那样只会将自己孤立起来。
对孩子“不求完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只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期待,万一孩子拼尽全力,还是表现平平,也不要责怪和嫌弃。这辈子,孩子是上天赐予自己最好的礼物。
对爱情“不求完满”。不离不弃的爱人,哪怕身材已经走样,三观也在一个层面,但只要还有爱,还有对家庭的强烈的责任感,就好好携手,度过余生吧。
之所以要学会“退而求其次”,是因为人们总是比想象的更坚强,也比想象中更脆弱。不要低估了人性中的恶,也不要高看了人性中的“善”。在“不完满”的状态下,人们才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保持一份平和与宁静。
04
结束语:
中年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的人。
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夹缝中,拼尽全力,撑起一片天,需要太多的勇气、力气和智慧。唯有坚定地做自己、好好爱自己,才能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才会赢得属于自己的未来。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