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完成的一副纸本水墨画,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富春山居图》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中凸显了画家本人的艺术风格,寄托了画家的思想感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富春山居图》与《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并称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黄公望,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黄公望擅画山水,曾得赵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大师。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和尚)所绘,于至正十年(1350)完成。黄公望呕心沥血,历时四年,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完成了这幅堪称代表山水画最高境界的传世画卷。
然而《富春山居图》自问世之日,几经易手,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为《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接裱而成一幅长约700厘米的长卷。黄公望优游于山水之间,视点移动、重叠,或广角深远,或拉近特写,构图自由无拘,角度也千变万化。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富春山在浙江桐庐县南(今富春江镇),一名严陵山 。前临富春江,群山夹岸对峙,蔚为壮观。黄公望曾说:“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春秋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
黄公望在完成画作后的跋文中记录了此画创作的缘由和过程:“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这一传世佳作从构思、动笔直至绘制完成大致长达七年,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以及丰富的素材为其创作《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其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再借助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富春山居图》这一精品力作问世。
《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通过对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色的描绘,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山水风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画面用墨淡雅,用笔顿挫转折,山水布局疏密有致、随意宛然天成,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欣赏此作品,让人回味无穷。明代书画家沈周、董其昌、邹之麟,清代书画家恽寿平等对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都有很高的评价,《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虽然是描绘的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将我国山水画的美学特色表现了出来。《富春山居图》作品不仅是利用笔墨对富春江一带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色的勾勒,还是创作者自身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黄公望借助扎实的绘画基础和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巧妙地对自然进行写实,并赋予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使其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达到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相对于以往的山水画作品而言,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在造型方面具有简约的显著特点,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客观物象,没有夸张的浓墨重彩,也没有过多的修饰,作品造型虽然简约,但生动形象,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黄公望在作品《富春山居图》的艺术创作中采用横卷的方式,画面中山和水、树和木都疏密有致,使这一山水画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黄公望按照由远及近的方式对险峻而又起伏变化的山峦进行描绘,与色彩浓重的树木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富有生机的小桥流水、房屋村舍等,画面呈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富春山居图》艺术创作中,黄公望将山水树木、房舍桥梁等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景物按照中国传统审美标准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布局,真正诠释了“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的深刻含义。
画中前后景物在构图上保持密切联系,体现出了天地万物的和谐与统一,空白处留给观者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正所谓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既反映出了《富春山居图》这一艺术创作章法和布局的独特性,同时也展现出了黄公望对于空间感的独到见解。
《富春山居图》中天地之间悠悠广阔,黄公望在艺术创作中采取阔取景的方式,打破了宋代山水画艺术创作全景式构图的局限性,通过由远及近、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的构图方式表现出了富春江一带壮丽的山川和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色,作品画面气韵生动、简洁明快,能够带给观者独特的视觉感受。
《富春山居图》将深远、平远、高远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表现秀美雄伟的江川山河,并通过一定的方法使观者可以看得更为清晰、透彻。展卷观览,黄公望在艺术创作中采用阔取景的方式使整体布局在一个平面上,并通过不断延伸将同一水平上的山水景色呈现出来。
在整幅画中,不管是在作品的布局方面,还是在形象安排方面,亦或是在空间探索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见解, 绘画构图中阔远方式的转变又提升了画面的阔大之意, 留白艺术手法的应用,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留给观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对于绘画艺术创作而言,笔墨技法至关重要,黄公望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令人惊叹的《富春山居图》,其中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尤为关键。《富春山居图》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纸本水墨画,用墨淡雅,黄公望利用淡雅的笔调描绘出了富春江一带初秋的怡人景色,欣赏者可以通过画面更好地体验秋的韵味。
在《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的创作中,黄公望采用了干笔墨法,一方面,以文人画的传统笔法为基础,通过干枯的线条对景物进行刻画和表现。
画面中的树木充斥着浓墨和湿墨,诸如山水等景物则用干笔进行勾勒,逐渐由淡到浓,淡墨描绘、浓墨收尾,画面中的树木和山水在用墨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浓淡结合,呈现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富春山居图》中的远山和洲都以淡墨为主,淡雅的笔墨、简单的数笔只稍留痕迹,勾勒出了景物的形象,树的浓墨和山的淡墨实现了干湿、浓淡的有机结合。
整幅作品运用干枯的笔调对山水等景物进行勾勒,简单的一笔就可以勾画出景物的造型,使景物形态和墨之间的变化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可以使观者更加直观地欣赏作品。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的艺术创作中,运用饱含水分的笔对景物进行刻画和描绘,枯润墨法的运用使整幅画的变化更加多端,节奏变化更加丰富。不管是枯润墨法的运用,还是干笔墨法的运用都实现了笔与墨的有机结合,使景物跃然纸上,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细观《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画家黄公望将“长披麻皴”的画法融入和应用到了艺术创作中,达到了“墨虚实枯润相融”的艺术效果。黄公望在对水面波纹的勾勒和表现中采用了横向长皴的方式,使江面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观者面前,并用长线条皴擦对山体相交的浅水处进行表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点苔法的应用更是突显出了黄公望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特质,赋予作品以蓬勃的生命力,提升了画面的自然美感。
黄公望在艺术创作中应用了多种笔墨技法,点苔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其笔墨技法的娴熟,落笔坚劲有力、粗细长短不一的横点、竖点将富春江一带的高峰、平坡、丛林等自然景物完美地展现出来,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黄公望运用率真、随意的作画方式对客观物象进行勾勒和描绘,突破了传统绘画艺术所存在的束缚,以深切的观察和体验为基础,以所掌握的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为有力支撑,以心为主、以物为辅,通过大自然中真实的自然景物来展现自身的真挚情感,通过景物画面来传递其精神意蕴,使作品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
《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上有黄公望的题跋,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诗、书、画的有机结合。
黄公望在画卷上的题跋既发挥出了衬托的作用,使整幅作品显得更加丰富多彩,避免给观者带来单调乏味的视觉感受,又增添了作品的文学气息,使其充满了诗情画意。同时挥洒自如的笔墨更是呈现出了一种书法艺术的独特之美。
由此可见,《富春山居图》这一经典之作实现了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色。明代书法家沈周、董其昌以及清代书法家恽寿平等人的题跋,单纯地从内容上看,体现出了对于黄公望所绘制的《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的评价之高,我们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于作品的喜爱,而从整体来看,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更是提升了作品的内涵,突显出了作品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