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本来不叫熊猫而叫“猫熊”,因为它的脸又圆又胖,毛茸茸的样子看起来就像猫一样,而身躯却很像熊,所以中国近代最初普遍称呼它们为“猫熊”或者“大猫熊”,意思是长得像猫一样的熊。名字“熊猫”的由来源于一个美丽的误会。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大部分人的书写习惯还是直书,阅读习惯都是按从右到左的顺序。1939年四川北涪博物馆展出熊猫的时候用的却是横书,阅读顺序和直书刚好相反。虽然展出的确实是“猫熊”,但是按当时直书的习惯读法却是“熊猫”。那个时候熊猫刚刚被大众认识,“熊猫”这个名字就在四川渐渐流传了起来,后来“熊猫”完完全全压过了“猫熊”,于是官方也就将这些可爱的团子正式命名为“熊猫”了。
除了“熊猫”这个名字,四川当地对它还有很多别的称呼,白熊、白老熊、花熊、竹熊、华熊等,这些名字虽然差异比较大,但是基本是对熊猫特征的描述,比如白色的或者黑白色的熊,吃竹子的中国特有的熊。《山海经》则将它命名为“食铁兽”,意为食金吃铁的动物。
棕白色的大熊猫
认识了“熊猫”,那么“花花”、“丫丫”、“盼盼”、“蓉宝”等等这些具体的个性化的熊猫名字又是如何来的呢?一般来说,大熊猫命名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取乳名。大熊猫幼崽出生后,饲养员会为它取个乳名,大体可以分为4类:一是双胞胎取“大”“小”,比如大熊猫“庆贺”生了雄性双胞胎,哥哥叫“庆大”,弟弟叫“庆小”;第二类是生了多个幼崽的取数字,比如大熊猫“萌萌”生了3个幼崽,按出生时间依次叫“萌大”“萌二”和“萌三”。这两种取乳名方式是由大熊猫的母姓和简单的标记性文字组成;第三类主要是根据大熊猫幼崽的一些特点来取,比如毛发,整体外形,出生地点等;最后一类基本是饲养员随机取的了,比如“毛笋”“毛豆”。
大熊猫和花
乳名只是大熊猫的小名,能被纳入国际通用的大熊猫族谱的名字,才是大熊猫的正式名字。当大熊猫获得正式名字,原来的乳名也会逐步淡出。比如,大熊猫“庆贺”的双胞胎幼仔乳名分别为“庆大”和“庆小”,在成为“联合国首对动物形象大使”后,它们被正式取名为“启启”和“点点”,并纳入大熊猫族谱。
目前国际通用的大熊猫族谱是由国际统一编号、统一编写标准的圈养大熊猫命名体系。每只大熊猫会分配到一个号码,是独一无二的,相当于我们人类的身份证号,这个号码对应的名字就是大熊猫的正式名字。给大熊猫取正式的名字,有相对完善的规则和要求,基本都要求在名字中体现与其族群的联系,以便在相关科研过程中追踪和辨识。
大熊猫成绩的单支谱系
被纳入大熊猫族谱的名字,取名方式更正式,其影响力要大得多,大体上也可以归为4类。第一类是公开征集。2014年广州长隆动物世界在菊笑诞下三胞胎“出月子”当天宣布面向全球为三胞胎征集名字,当年年底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宣布了熊猫“三姐弟”的名字:大姐叫萌萌,二弟叫帅帅,三弟叫酷酷。
菊笑和她的三胞胎宝宝
第二类是官方发布。作为传递中国人民情谊的友好使者,中国旅居海外的大熊猫目前达到69只。2017年,成都旅法大熊猫“欢欢”诞下的幼仔的命名仪式在法国举行,中法两国各界近千人出席仪式,为其命名“圆梦”。第三类是公益冠名。可以是国际组织或保护机构命名并授予其形象大使,在国内外推广保护理念;可以是企业或个人公益认养,获得取名权;还可以是邀约冠名。第四类则是继续沿用乳名。比如“芝士”“毛豆”等。
(注:部分内容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