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出文言考文复习之特殊句式汇总整理。文言文一直都是考试中考察的重点,然而考试都是以课外文言文为主,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课内文言文的同时,也应该总结归纳相关知识,以便我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不必不知所措。其中,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型是很重要的。
一
判断句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句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和解说。
例: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也。”
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
例: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3.“……者,……。”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例:
①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有名词对名词做出判断。
例:
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秦,虎狼之国。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二
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作用。
例: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结构,表被动。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见””“于”或“见……于……”结构,表被动。
例: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注意】
例:①慈父见背。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分析:“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一般译为“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见谅”即“请原谅我”)
4.“为”字句或“为……所……”结构,表被动。
例:
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③恐为操所先。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殁。”
⑤其印为予群从 所得。
5.用“被”表示被动,构成“被+动词”的形式。
例: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三
倒装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
1.主谓倒置
概念:也叫谓语前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
①不仁哉!梁惠王也。(梁惠王,不仁哉!)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称心快意,几家能毂!《与妻书》(几家能毂称心快意!)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
例: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有“不、未、莫、无”等。
例:
①忌不自信。(不信自)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③唯命是从(唯从命)
④唯利是图(唯图利)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
①何以战?(以何)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
方位词做宾语,有时也前置: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向东,向南)
3.定语后置
(1)定语后置形式之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之子孙)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之人)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知其事之宾客)
(2)定语后置形式之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
①马之千里者(千里之马)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之石)
(3)定语后置形式之三: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陆离之长铗、崔嵬之切云)
(4)定语后置形式之四:中心词+数量词
例:
①尝遗余核舟一。【一(只)核舟】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十二(头)牛】
③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4.状语后置
(1)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蓝]取之、 [于(比)蓝]青】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己]参省】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用)孝悌之义]申之 】
(2)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例: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于 (在)河北]作战、[于(在)河南]作战】
②遂与秦王会渑池。【[于 (在)渑池]会见】
③得璧,传之美人。【[于(给)]美人】
四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做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例: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梁惠王)曰:“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省略谓语
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里。
3.省略宾语
A.省略动词宾语
例:
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
②屠惧,投(之)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B.省略介词宾语。
例:
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4.省略介词
主要是“于”“以”两词。
例:
①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③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五
固定句
一、表示疑问
1. 何所……?(所……是什么?)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谁(什么)”。如: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译文】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
2.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3.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4.孰与……?(与……比,哪个…?)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
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它呢?
5.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6.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7.何如
⑴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⑵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岂(其)……哉(乎、耶) (哪里……呢?……哪里呢?)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崤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3.安……哉(乎)?(哪里……呢?)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4.不亦……乎?(不是……吗?)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5.……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6.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惑叹)
7.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8.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三、表示感叹
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直……耳!(只不过……罢了!)
《孟子?梁惠王上》:王日:“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3.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4.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它所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如: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译文】恐怕该责备你吧?
2.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如: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师说》其可怪也欤?
4.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其……耶?其……也?(是……呢?还是……呢?)
《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六、其他固定结构
1.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2.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如:
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前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于国家。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财物没有被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4.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用来……的(人、事、物)”。如: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5.……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
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如: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做……”、“……称作……”。如: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叫做失去了他的羞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