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一,给所有的朋友,特别是我的粉丝朋友们拜年了!祝大家虎年龙腾虎跃,虎虎生威,虎年吉祥!
大年初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日子。其实,在清代前,大年初一一直叫"元旦"或"元日",“元”是一个指事字(如下图),下面是一个人,上方的“一”指的是“脑袋”,所以今天还有“元首”的说法。许慎《说文解字》说“元,始也”,所以,还有“开始”的意思,今天经常说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就是这个意思。又因为正月初一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辛亥革命以后,才改称为“春节”(辛亥革命之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纪年,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所以,“过春节”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春节”作为一个专用名词的历史其实并不长。
正月初一是一年、一月的第一天,拜年是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和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习俗。
拜年,一般是从家里的长辈开始的。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穿戴整齐就要先向长辈拜年,以前是磕头,后来是鞠躬,现在则是几句祝福语,祝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新春愉快。
但年不是白拜的,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分给晚辈。然后,小孩子们拿着红包,可以购买自己心仪已久的各种小玩意。
很多人认为拜年的红包是压岁钱,其实是误解,因为“压岁钱”都是在大年三十(除夕)新年倒计时的时候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意为“压住邪祟,快乐成长”。
拜年是要讲究顺序的,从长辈到晚辈,从大到小,从嫡出到庶出,马虎不得。那些大户人家的拜年,类似于黄帝上朝,群臣依次拜见。比如,《红楼梦》中的拜年:
贾母归了坐,老嬷嬷来回:“老太太们来行礼。”贾母忙又起身要迎,只见两三个老妯娌已进来了。大家挽手,笑了一回,让了一回。吃茶去后,贾母只送至内仪门便回来,归正坐。贾敬贾赦等领诸子弟进来。贾母笑道:“一年价难为你们,不行礼罢。”一面说着,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左右两旁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
在我们老家,除了给活着的人拜年,还需要给死去的祖先拜年。大年初一,家里安排妥当之后,就要在男性长辈的带领下,去给祖先拜年。先是奉上猪头、猪尾或者其他果馔,这是上菜;然后是摆上香蜡、奉上酒水,摆上筷子,再点燃鞭炮,意为唤醒祖先,请他们就膳。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平辈邻里的拜年,多为双手抱拳。一般来说,右手成拳,左手压包住,因为右手代表攻击,包住表达善意。但女子拜年的时候,右手不成拳,只是用左手包住——古代的女子没有攻击性嘛。如果左右弄反了,那就尴尬了,因为那是报哀或者求饶的意思。抱拳礼一般是摇动三下,类似于磕三个头的意思。如果是晚辈对长辈,抱拳的时候还需要鞠躬,长辈答礼只需要稍微欠身即可。
到了现代,由于相隔很远,或者工作等原因不能回家,这种当面的拜年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奢望。所以,书信拜年、电话拜年、信息拜年到微信、qq拜年,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还有一些商家开发出各种软件,可以将照片、录像等嵌入进去,制作成动感的拜年短视频等,不过,早已经没有了从前的意味了。
你们的家乡拜年,还有哪些习俗呢?欢迎留言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