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出自童话作家周锐笔下,收录于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原教材文末)
文章通过急性子顾客与慢性子裁缝的几次交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滑稽有趣的画面,其实,这只能说是孩子们从童话角度所看到的一个幽默故事,而深层次解析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感悟。
作者周锐生于1953年,依据文章表述我们可以推算出应该是发生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故事。
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们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做件新衣服可以说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彼时,没有现在这些高效率的制作设备,用的是脚蹬的缝纫机,煤球炉烧的烙铁(现在叫熨斗),甚至很多工艺还必须是手工完成,比如做棉袄手工行棉花,传统款式的手工盘扣。
人们对衣服的追求首先是遮体保暖,其次是衣服的牢度,最后才是款式花式的需求,一件棉袄的工时大约为两天时间。
作者交代的时间是冬天,我们可以想到,冬天代表着即将过年,贫穷的年代,想吃几顿好饭穿一件新衣就盼着这个春节,那么也就意味着冬天是裁缝手艺人的工作旺季。
一个行业,既然有了旺季就必定有淡季 ,比如每年的七八月份,此时夏天衣服都已添置,冬天衣服还没到思量的时候,鉴于此,大多数做裁缝师傅的都喜欢尽量把工期延长押后,这样能够多接些活,让自己淡季的时候不至于无所事事而断了生计。
说明白了,其实不是裁缝性子慢,而是行业潜规则如此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天生慢性子的人。
急性子顾客,也未必是真的急性子,而是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无知。他并不知道一件衣服的工期是多长时间,面对约定的一年工期,第二天就要求把棉抽出来 ,难道裁缝一年就做他一件衣服?这裁缝岂不饿死。
让顾客表现出急性子也是有原因的。
难得做件衣服谁都希望尽早看到自己理想中的帅模样。没有娱乐,没有电视,天黑了就上床的年代,心里就死磕着那件放不下的事情——在制作中的衣服。
顾客的思维并没有主观性,第一次要求改衣服是基于裁缝的冬天交货期,提前了一个季节到秋季的夹袄,第二次又想着提前两季到夏天的短袖,把夹袄的袖子剪了,第三次想着提前三季,把剪掉的袖子接上变成春天可穿的夹袄。顾客完全没有想到过完年就是春天,所有的修改都是在浪费。
幸亏是裁缝压根就没动。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1 做人做事要学会兼顾,让彼此都有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做一件衣服要一年显然是不合乎情理的,裁缝为了自己的利益拖延货期是一种自私不诚信的行为。
2 做事要有计划性及逻辑性,顾客做事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这是对别人劳动的不尊重。
3 学会诚实 ,不要用类似急性子慢性子之类的借口为自己的缺点或私心打掩护。
4 学会谈判,多一些社会常识及生产知识。如果顾客了解一件棉袄的工期及裁缝的工作内幕,完全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获得裁缝的配合,在第一个冬季穿上新的棉袄。
这是我想给这篇文章的解析,欢迎大家提出看法,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