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好教师 2022-09-20 21:01 发表于新疆
为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完善学校课程体系,规范教学行为,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1
深入研读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方向标、标准线。要反复研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认真领会初中物理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中的相关要求;对照平时教学,以“课程标准”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标”“依标执教”。
2
仔细钻研教材。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要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呈现方式和顺序,研究教学素材、文本描述、物理实验、例题、课后习题等编排的意图;分析和确定教学内容中的一般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和扩展、应用性知识,厘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源,分解教学目标和提出教学活动建议,鼓励创造性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和拓展,促进课标、教材和教学的深度融合。
3
科学分析学情。树立人本意识,关注全体注重个体,分层分类,为实施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做好准备;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和习惯,分析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为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和制定有效的教学预案和策略做好充分准备。
4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课程标准,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着眼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个教学活动都要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5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学生学情、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按照学期周次编写出完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6
开展集体备课。以教师的独立备课为基础,对教材一章、一节或一个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基于学情,重点研讨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实施安排、教学实验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及作业设计等要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个人教学计划,通过集体备课产出“教案”“学案”“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跨学科备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五育融合。
7
写好课时教案。课时教学方案的设计应基于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体悟,围绕物理课程核心素养制订明确、具体、差异化、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为引领,以知识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分栏式呈现师生的活动流程,做到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物理教材),目中有“人”(全体学生),心中有“数”(物理素养个体差异),手中有“法”(教学方法)。
8
准备教具课件。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设计,提前准备、制作教具或教学课件,认真开展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禁止以讲实验、画实验、看视频等代替学生动手实验。课件设计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与课堂教学有效深度融合,体现思维可视化,切忌以课件代替板书。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9
营造教学氛围。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挖掘课程内涵,调动情感、问题、信息、思维等元素,既关注个体,更关注整体,积极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及时恰当评价,张扬个性,激发思维,在预设中开放,在开放中生成。
10
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目标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积极思考。比如,在物理规律的探究中通过创设情境,引用新奇现象引发学生兴趣,或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11
突出问题教学。在教学中,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是最有意义的“问题解决”,问题取材应尽量贴近生产、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际情境中的问题,抽象概括成物理问题,提升他们将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关联的意识和水平,设计导向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维进阶,理解掌握物理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
12
重视合作探究。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运用和发现新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以探究活动活化学生的头脑,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13
落实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教学既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在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中,凡是用“通过实验”这一措辞陈述的知识内容,都必须通过实验来进行教学。教师可根据课标要求合理安排哪些实验该做演示实验,哪些实验该做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所说明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交流。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发生错误时,教师应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鼓励他们积极想办法解决,让学生有继续参与的勇气,并最终获得完成探究的成就感。
14
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抓住主要问题,围绕教学重点,发展学生潜能,完成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使用物理语言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15
突破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就是在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确定的学生难以理解(或易错)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运用自制教具、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等形式,结合学生特点找到难点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突破。
16
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应适时运用语言表达、思维导图、实验展示等多种途径和载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起到梳理课堂知识,强化动手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制定《学生学习常规》,开展学法指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意愿。
17
精讲精选精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实施学情反馈为主,启发、点拨为辅的策略,重心放在用规范的语言,有效的设问,精准的引导,科学的提炼,及时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目标明确、容量适当、形式多样的作业,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实现教师对学情反馈的准确把握。
18
优化作业设计。作业应以基础巩固、训练学生思维为目的,鼓励因材施教,设计布置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作业。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作业设计的研究,加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比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9
合理布局板书。板书的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的板书应主次分明,书写工整,用字规范,条理清楚,布局合理,突出重点。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20
重视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改进。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物理课程核心素养开展评价,评价应围绕物理课程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具体要求,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21
加强课堂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微观评价;课堂评价的内容要与课程目标一致,应对学生在课程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具体、准确地评价;课堂评价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评价过程要充满人文关怀。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加强师生的沟通;鼓励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和兴趣。
22
注重作业反馈。作业评价不仅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更是收集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后续教学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及时批改并通过评语或面谈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做好批改记录,注重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讲评做好准备。作业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在明确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并对学生进一步发展提出期待。评价学生作业时教师可对其更正后的作业进行二次评价,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23
科学动态监测。物理试题的命制要体现物理学科特点,考试目标应与物理课程核心素养、内容标准及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相吻合,其目的是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可随意增加检测试题的难度,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试题命制过程中要创设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真实问题情境。通过反馈结果,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测试题还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要制订科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客观、全面、有效、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四、教学拓展与延伸
24
开发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发展需要,推荐、指导、选择或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学习材料,充实学生的学习资源。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提倡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器具、材料等进行物理实验。开发和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校本课程、生活化实验等,使物理课程的学习生动、活泼、有趣。
25
加强课后反思。在每一节物理课结束后应及时记录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思考,根据课时教学方案的预设,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记录每一堂课的闪光点、失误点、创新点、疑惑点,善于倾听来自课内、外的建议,勤于记载和思考,如有必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26
注重校本教研。在个人反思基础上,注重同伴间的交流互助,利用集体备课、研讨总结、课例研究、同课异构、校外听课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级教研部门、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