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对文人的评价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评价极高,如“文章者,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提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作为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文人是很自信甚至自负的,自古皆然,如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等;另一方面,又对文人极尽嘲讽、打击,如“手无缚鸡之力的穷酸书生”,文人自己也妄自菲薄,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这样看似矛盾的两个极端,却奇特地集于文人一身。
何谓文人相轻,就是文人互相看不起对方。据说文人相轻,最早于春秋战国时代,那时百家争鸣,学派众多,各派文人之间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观点各异,互相指责。
大部分人都认为文人相轻是坏事,我倒认为是一件好事。为何?
其一,有利于竞争,文艺事业的繁荣,学术的进步,达到共同进步。文人之间互相不服,就会想方设法战胜对方,无疑会促使各方加强能力的建设,提升自己的实力,水涨船高,大家在竞争中互相都提高,可以达到共赢。
其二,有利于文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在相轻的情况环境下,文人会尽力说服对方,文人相轻主要是意见的相左,观点的分歧,会尽力通过口才去战胜对方,而辩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样,文人的口才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沉默是金”观念会得到改变。
其三,树立一个榜样,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文人相轻,互相竞争,共同进步,会给其它行业带来很好的示范效应,促使后进赶先进的良性现象出现。
当然,文人相轻要变成好事,还得有个前提。那就是相互轻视,互相竞争可以,千万不可发展到人身攻击,那就非但不会共同进步,甚至会两败俱伤,共同毁灭了。历史上这种故事很多,古代就有李斯韩非、庞涓孙膑为证。其实退一步讲,文人相轻也不是文人的专利。在其他行业、职业也不是没有,有的甚至更为严重。只是由于文人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舆论的严格监督,对文人的行为要求更为苛刻罢了。
总之,文人大可不必为这个称号而自惭形秽或愤怒,要笑对这个称号,安然地承受,正确、稳步地走自己的路。还是那句老话,走自己的路,“文人相轻”的话让别人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