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礼仪?
1、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彼此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大家认可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也是对礼节、礼貌、仪式的总称。有了这些行为规范,才能把握人际交往中适合的尺度和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2、礼仪是人们维持社会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礼仪的内容包括社会生话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仪容、仪表、仪态、仪式、举止、表情、动作、语言、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有公共场所礼仪、待人接物礼仪、人际交往礼仪等。
3、熟悉和掌握一定的礼仪,就可以在社会交往、交流中游刃有余,行为举止变的文明、高雅、得体。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重,才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变的更加有魅力。
二、礼仪的由来
1、起源于祭祀。“礼”字是一个会意字,从示,从豊,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兼表字音,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
2、起源于民间风俗习惯。人是群居动物,人和人在长期的日常交往中,慢慢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逐渐这些习惯就成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遵守的规则。成为了固定模式的规范礼仪。
3、也有人认为,礼仪是为了表达自身情感而发展产生的。古时人们在祭天时为了表达心中对神灵的敬畏,才产生了礼仪。
三、中国的传统礼仪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是历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礼仪之邦,我们有优秀灿烂的文化,自古就形成了一套高尚的道德伦理,和完整严格的礼仪规范,中国人也以文雅、有礼而受世人尊重。礼仪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的礼仪的,我们从古代关于礼仪的书籍中就可以感觉到如:《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仪礼》和《礼记》统称三礼。 “三礼”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 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三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百科全书。
3、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叫“九宾之礼”,它是周朝周天子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九宾就是“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周天子朝会“九宾”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迎宾时,九位礼仪官,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虽然这种高规格的礼仪只能由周天子使用,但到了战国时,周朝已开始衰落,诸侯各国也开始使用“九宾之礼”作为接待各国使节的外交礼节了。
4、“跪拜礼”。古时人们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尊敬,但在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跪拜礼”则是成为臣服的象征,在民间,平辈之间也可行“跪拜礼”表示相互尊敬。“跪拜礼”有多种形式,主要有“稽首”,主要用于君臣之礼,行礼时,头首着地,保持一定时间;“顿首”,也叫叩首、叩头。这是平辈之间较为庄重的礼节。
5、揖让礼”,就双手抱拳作揖,打拱,这是普通民众之间见面时较为随便的一种礼节。作揖打拱,可以表示人们相互之间的问候和打召呼。
6、“虚位礼”。中国古代人们一般尊左,左为上,“虚左”就是把好的尊贵的位子让给客人,表示对客人的一种尊重,特别用于公共场合,如坐席、开会等一些公共接待方面。
7、“袒臂礼”,也被称为“左右袒”,是指露出手臂以表示自己拥护哪一方的意思,主要用于发生纠纷、争斗、选举等场合,需要“袒臂”来代表着你站在哪一方,类似于今天的举手表决。
8、中国古代还有“五礼”之说,“吉礼”居五礼之首,为祭祀典礼之用。“凶礼”,用于吊唁、哀悼。“桧礼”,主要用于同盟国之间有困难时,筹集财物,偿其所失。“军礼”,用于练习战阵、检阅军队、军事。“嘉礼”,主要有婚冠之礼、赈幡之礼、贺庆之礼等。
9、现代礼仪。现代礼仪的种类更加丰富,主要包括生活类礼仪: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馈赠礼仪等。节俗节庆礼仪: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婚庆礼仪、殡葬礼仪等。商务类: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等。
四、有关礼仪方面的名言、名句
1、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2、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3、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4、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5、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6、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7、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8、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9、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10、博学以文,约之于礼。(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