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乙管”后,这十个问题要明白

   2022-12-27 多特软件0
核心提示:正文摘要: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有关情况。随着国家连续出台优化疫情防控举措,也意味着我们和新冠病毒的相处方式将发生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声音表示新冠病毒难再构成甲类传染病的要素,采取乙类

正文摘要:

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有关情况。随着国家连续出台优化疫情防控举措,也意味着我们和新冠病毒的相处方式将发生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声音表示新冠病毒难再构成甲类传染病的要素,采取乙类管理的时机是否已经到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刚刚暴发的时候,基于当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经国务院批准同意,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称,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乙类乙管”后,这十个问题要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高福院士:既不能得“恐冠症”,也不能得“轻冠症”

“新形势下疫情如何防控?阳了怎么办?”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福在“国科在线系列讲座”上对疫情防控中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讲解。

自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施行“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以来,国内疫情防控有了新的形势和要求。这场及时的学术型科普报告得到国科大师生与社会人士的关切,上万人线上聆听了此场报告。

01

当前疫情新形势

“新冠一开始是‘乙类甲管’,接下来也将走向‘乙类乙管’,这是我们调整的大方向。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清病不清毒。病毒是无法清除的,我们就想办法让病症轻一点,非常关键。”

报告中,高福通过系列权威数据,向大家传递着当前不可回避的事实: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三年来不断变种,其中,变异株奥密克戎仍在流行。“在呼吸道上皮增殖复制能力更强,肺部相对较弱;传染性相对增强;更容易免疫逃逸;重症率、病死率和长期后遗症率有所下降……”高福列举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株呈现的一系列病理新特点。

“是狼就要吃羊,这是大的生态。奥密克戎还是个新冠病毒,不能轻敌。”既不能得“恐冠症”,也不能得“轻冠症”。作为一名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者,高福希望国科大学生能时刻保持一份平衡理性的心态,“向科学要答案”。

截至目前,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死亡人数远低于1918年大流感的死亡人数。无疑,这一进步有赖于全球科学发展和人类非药物的干预措施,有赖于中国不断调整的政策措施。中国三年的努力不仅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疫苗和药物研发赢得了宝贵时间。正如高福受邀在《柳叶刀》发表的文章所总结中国防疫经验:“科学为基础,公众参与,强有力的行政决策。”

过去和当下的形势,都在告诉我们:相信科学,科学防控,尤其要防止危害巨大的“信息流行病”“病毒制造阴谋论”“放开之后无症状变有症状”……直播提问中,高福特别针对这类舆论从专业角度作出科学解答。

02

阳了需要注意什么?

从动态清零到精准防控,高福指出了关键:防疫策略动态调整的核心在于要不要管住“传染源”这一传染病三要素之一。

“清病不清毒”,这一综合研判后的方针调整落实在“新十条”的贯彻中:包括重点人群的接种、共存与隔离分层次进行、取消全员核酸检测、逐渐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秩序……

阳了不再可怕,新形势下的新挑战,疫情防控的难度无疑会进一步加大,却也是一次改变国人观念的重要契机,一次有望实现医改和解决医疗挤兑问题的特别机会。

“我们需要意识到‘医院不是菜市场’,将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最需要的人群,使得医院、诊所、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免疫规划,进一步职责分明。”

高福还分享了近来指导身边朋友康复的一些方案。

“科学、适量地用药降低病毒载量以减轻症状,关注血氧饱和度,进一步强调了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三大件’的重要性。特别呼吁了疫苗接种的至关重要。”

“疫苗能够提供四级保护,分别是:防感染、防发病、防传播、防重症和死亡。希望大家相信科学,认识到疫苗在防重症和死亡方面的高效。”现在,全球疫苗已有50款获批使用,多类药物饱和式研发……高福细数当下科学道路上科学家们的攻坚步履。

03

病毒从哪里来?

“简单讲,人类发现某种新病毒并不等于它刚刚出现,从历史长河中回望,病毒与人类之间一直在进行着‘猫鼠游戏’。”这也正如高福2018年发表在《细胞》的一篇评论中所言,疫情和病毒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它“是否会来”而是“何时会来”,基因片段不断“排列重组”产生的下一个冠状病毒也许在未知时刻就会“不请自来”,引起新一轮暴发。

高福利用人类与动物之间复杂的种间传递图示,向师生阐释病毒通过不同片段的交换、更替,最终产生新的变异并感染人群的原因和过程,即跨宿主传播机制。“人体约有1013个细胞,微生物数量则达1014。早在19世纪,微生物学界的‘老祖宗’路易斯·巴斯德就曾断言——‘先生们,微生物说了算’。”因而,人类的历史也是和病原微生物战斗的历史。

“向科学要答案”的道路上注定充满焦虑和困惑。

疫苗与免疫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人民经历了此番困难,可以吸取什么教训?带领大家回顾免疫学发展历程中,高福勉励国科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驱脑雾,不唯书,勤思考”,更加深入探索关于病毒溯源的答案,在“术”上解决卡脖子问题,从“学”上解决卡脑子问题,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提供科学答案和技术方案。

“生态与人类的健康同呼吸共命运,尊重事实与科学,在自律自治中打造光明未来。”报告结束,一个小时的直播里上万人次留下了足迹,表达着感受。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带着包容和韧性,正如这样一次次思考和探讨,我们笃定,最终战胜疫情的信心。

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他是新冠病毒的发现者,是研发全球首个临床获批使用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和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病毒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的先锋。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抗病毒手段等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曾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医学奖和讲演奖、日本日经亚洲奖、俄罗斯“Gamaleya奖章”、香港大学百周年杰出中国学者、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

来源 中国科学院

新冠防控“乙类乙管”条件成熟了吗?

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有关情况。随着国家连续出台优化疫情防控举措,也意味着我们和新冠病毒的相处方式将发生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声音表示新冠病毒难再构成甲类传染病的要素,采取乙类管理的时机是否已经到来?

新冠还适合“乙类甲管”吗

在新冠肺炎疫情刚刚暴发的时候,基于当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经国务院批准同意,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称,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类和乙类管理措施的划定标准,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威胁程度,从我的经验来讲,新冠最开始病毒威力大、危害强,因而被定义为乙类甲管是毫无问题的,而这种管理措施也极大程度地保护了老百姓的安全。”资深疫苗专家陶黎纳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是近些天来,随着新冠感染者数量的持续增长和症状的缓解,和疫情最开始时候的景象已经大有不同。从广州来看,根据广州卫健委11月27日披露的数据显示,该市感染者累计13.6万余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13.04万余例,重症患者仅4例。

对于疫情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回归乙类传染病管理的条件日趋成熟,但降级管控的举措是疫情防控的重大调整,应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适时有序作出调整。从病毒及疾病特点来看当下延续甲级管理的必要条件已经明显逐渐减少”。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属于需要强制进行管理,需要对患者、携带者、疑似感染和密切接触的对象,以及疫情区进行严格的控制、隔离、治疗。而对于乙类或丙类传染病病人而言,只需要“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连日来,国家密集出台新政策优化疫情防控回应老百姓的关切,“新十条”中的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等举措,也反映了国家对于老百姓诉求的回应。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赵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来看,相较于之前高强度的甲类管控措施,逐渐有了调整空间,例如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和轻症可选择居家隔离,继续按照甲类管控目前来看和疾病本身的性质有不匹配的地方,因此向较低的级别划档有相应依据。如果解除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需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

做好重点人群的优先诊治

“将新冠肺炎回归到乙级管理,可以将大量的医疗资源从方舱医院中释放出来,回归到正常的诊疗中;在抢救新冠患者中,可以将精力重点放在重点人群上;也可以为未来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张伯礼说道。

事实上,通过国家和各地出台的新政策来看,不管是提倡老年人接种疫苗,还是定点医院的启用,都是为了确保做好对重点人群的救治。

12月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为了统筹做好医疗资源的布局和利用,重点是要做好新冠感染者重症和有重症风险这部分人的医疗救治工作和管理,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者进行分级分类救治,对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基础性疾病或者基础性疾病处于稳定期的这部分人,可以进行居家自我照护”。

在国家发布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措施之后,12月8日,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团队发布科普文章,“应对新冠的方案千万条,核心问题就一个,我生病了需要去医院吗?很简单,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当面问诊就能解决。对于需要住院的病人,社区基层医生或者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处理后可以转到红码医院或红码区医院,得到高效的救治”。

不管是提倡老年人尽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做到应接尽接,对于进入养老院等场所查验48小时核酸证明,还是优先接收患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和高热不退患者的定点医院,都反映了对于重点人群救治和分级诊疗的政策正在不断优化。

后续措施仍需不断优化

12月8日,北京市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感染者居家康复专家指引》,其中提到,阳性感染者居家康复期间严格做到不外出,谢绝一切探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发热患者就诊流程的通知》,这都反映了国家正在加快探索相关措施,看得到、听得到老百姓的诉求。

“现在感染的人数越来越多,会不会出现感染的高峰?如果感染的话,会不会有后遗症?如果复阳的话,免疫系统会不会崩溃?”家住朝阳区的李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其实,李女士的担忧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在放松的防控措施下,感染高峰估计会在春节前后出现,现在奥密克戎株是主流毒株,其症状更轻,所以无症状率自然会更高一些,但由于毒性已经大大减弱,靠自身免疫痊愈患者的数量也会大幅度增加。传闻中反复感染会导致免疫耗竭,这种说法目前没有坚实的证据支持。”陶黎纳表示。

至于是否会产生后遗症,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则发表文章称,出现后遗症的比例较小,目前被议论比较多的极度疲倦、气短、胸痛或紧绷、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味觉和嗅觉的变化等多属于新冠长期症状,被称为“长新冠”。

但是,在医学上,后遗症的定义是指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彻底康复后,身体出现的不同于传染病症状的其他临床症状,不同传染病及不同个体的康复期并不相同,一般认为6个月是一个节点。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不能将“长新冠”的症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

南开大学医药卫生法研究中心主任宋华琳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新冠疫情风险的认知中,公众明显受到了决策心理学上的“可得性启发”,大众对感同身受、被媒体广泛报道、有可能切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风险,获知某人感染新冠肺炎时,不计算此事件发生的概率,而只联想到“最差的情形”。

“‘乙类管控’下,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群众紧张的心理,但是在未来,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这一要求也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专业裁量,进一步细化落实。”宋华琳继续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张晗 袁泽睿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