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加强与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在传统制茶技艺的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由15个省份44个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同申报,其中福建省有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和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等6个项目,与浙江省、云南省并列第一。
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完善保护协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制定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推动武夷山等地方制定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相关办法,加强对传承人申报认定和管理、茶艺展示人员交流,引导从业人员自律管理,不断加强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2021年,新增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和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目前,省政府先后公布了与茶相关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个,省文化和旅游厅先后认定48名传统制茶技艺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二是完善保护协作机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认定项目保护单位,既突出县市文化馆(加挂非遗保护中心牌子)的牵头作用,又发挥茶相关社会组织的引领作用,做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三是发挥财政资金支持作用。持续在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安排上对茶相关项目的非遗重点保护单位、传习中心的保护传承和宣传交流活动给予支持,分别给以国家级传承人每年2万元、省级传承人每年6000元的传承活动经费补助。
推动建设传习设施,强化保护传承活动。一是着力推动传习场所建设。近年来,全省新建与茶相关传习展示场所20多个,鼓励和支持“家族传承”“师带徒”等模式,进一步推动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活动。二是着力推动非遗工坊建设。2022年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人社厅、乡村振兴局,新设立了“六妙白茶非遗工坊”“品品香非遗工坊”等9个茶相关非遗工坊,依托非遗工坊由传承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帮扶对象就业,进一步促进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旅经济发展。三是开展茶文化研学体验活动。在武夷山香江茗苑等设立研学基地,组织非遗传承人授课和开展制茶民俗体验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到中小学授课等活动。
持续组织宣传推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一是推广“闽茶”文化标识。2021年,组织“福建文化标识”评选并将“闽茶”评选为“福建文化标识”之一并全渠道开展宣传推广;依托晋安春伦生态茶园、福鼎太姥山绿雪芽茶园、福安坦洋村、武夷山大红袍景区等茶文化资源,串联推出福建旅游精品线路“世界茶乡之旅”。 拍摄纪录片版《茶叶之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邀请中央电视台导演编辑拍摄了5集武夷茶文化专题片,在黄金时段“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二是举办节庆赛事活动。持续举办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武夷山茶文化节、福鼎白茶开茶节等活动,成功举办了无我茶会、茶王赛、大红袍品茗会、茶王拍卖等各类茶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省委网信办、南平市政府联合举办“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文旅系列活动,与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省侨联共同指导第二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先后在日本推出“茶香之旅”精品线路,选送南音交响《丝海南弦》和舞蹈《茶香蝶舞》两个节目亮相长崎总领馆国庆招待会,举办海外华文媒体“茶乡+坊巷之旅”文化采风行活动等。三是发挥茶文旅项目推动作用。先后将泉州德化中国茶具城、武夷山茶文化展销中心、云霄和平生态茶园文化旅游项目、福州茶文化中心广场项目等28个茶文旅相关项目列入全省文化旅游重点推进项目。加大“景区提升补助”文旅融合专项资金用于国家4A级以上景区设立大众茶馆度,推动茶企业在旅游景区开设各具特色的闽式茶楼、茶馆和传播福建茶俗、茶礼、茶艺的茶艺馆,全省50家A级景区已建成“大众茶馆”65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实现全覆盖。同时培育茶文化文创产品,做好“茶”的“福”文化诠释,策划举办以“福茶、福瓷、福章”为主题的文创作品创作推广活动,深入挖掘开发福茶礼物、新式茶器具、茶摆件、茶家具、茶服装、茶手工艺品等创意产品,制作茶文化动漫等作品,提升茶文化资源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