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寒冬来临让电热毯、暖手宝等中国产品走红欧洲市场。不仅于此,“中国智造”户用储能产品也热销欧洲,成为欧洲人的过冬“神器”。相关上市公司科士达、派能科技已经披露了三季报。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以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29亿元、3.81亿元,分别创下公司历史上单季归母净利润新高。10月21日晚,科士达披露的前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1月至9月实现营业收入27.40亿元,同比增长48.27%;实现归母净利润4.47亿元,同比增长58.84%。欧洲居民狂买中国家用储能设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不看样品就下单!“双11”欧洲抢购中国“过冬八件套”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如意
2022年第三季度,跨境电商网站阿里巴巴国际站家用取暖电器订单量同比增长84%,其中电暖器订单量同比增长127%,电热毯订单量同比增长50%。“双11”期间,中国商家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也开展了“大促”,不少进口商追加取暖产品的订单,带来了一轮“补单潮”,中国产电暖气、帽子、手套、保暖丝袜销量猛增。
产品热销背后是欧洲能源危机传导到民生领域的结果。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成玉告诉记者,能源危机演进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经传导至制造业和服务业,将有可能导致欧洲经济衰退。而中欧经济保持密切联系和良性互动符合双方企业和人民的利益。在此背景下,中欧之间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以及在高科技相关的产业领域,仍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国保暖类商品出口暴增
浙江义乌是全球知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拥有大量的国内外订单。今年8月至10月,经营保暖类商品的商户企业尤其忙碌。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一家针织店铺,各种丝袜摆满了展示架,商户楼国英介绍,从9月份开始,来自东欧国家的订单就多了起来,火爆的行情持续至今,目前已销售保暖丝袜几十万双。
浙江宁波慈溪市是我国取暖器生产基地之一,出口量占到全国三成。不同于往年9月中旬左右取暖器生产旺季就结束的情况,为应对欧洲等地客户的“补单潮”,很多商家在忙着赶制订单。宁波艾伏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继文介绍说,他们早就感受到了取暖器需求上涨的趋势,今年五六月时,公司整体订单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今年很多取暖器订单都不用寄样品,都是直接下单,下得很急。不看样品就下单,这在以往是完全不可能的。”
中国产的电热毯、取暖器、热水袋、暖手宝、秋衣秋裤、保暖丝袜、法兰绒睡衣和高领毛衣,也被网友称为“过冬八件套”。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仅今年7月,欧盟27国进口中国电热毯就高达129万条,环比增长近150%。9月,英国、德国成为电热毯的主要买家,购买量都超过20万条。阿里巴巴跨境指数显示,在秋季网交会期间,新能源储能相关品类交易额增长超过300%,保暖毛衣交易额同比增长188%,电热毯需求增长最大,销量同比5倍增长。
“畅销背后是对中国产品的信心”
能源短缺、电力匮乏、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对于很多欧洲家庭而言,这个冬天或许异常艰难。中国的“过冬八件套”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消费者送去温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教授王宏禹表示,中欧之间经贸数额一直比较大,相互依赖关系较强。虽然此前有一部分服装鞋帽产业转移到了东南亚,但是像电热毯这种类型的保暖产品,中国还是欧盟进口商最好的选择。电热毯的热销从7、8月份就开始了,最初主要是欧洲进口商对这些产品的采购,“畅销背后是进口商对欧洲能源危机的悲观预期和对中国产品的信心。”
今年2月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欧洲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经济制裁。作为反制,俄罗斯对欧洲实施天然气“断供”。同时,夏天以来欧洲对水电、核电设施的维修,也导致电力供应不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董一凡则表示,俄罗斯此前一直是欧盟最大能源来源地之一,2021年俄占欧盟石油、天然气的进口比重分别达24.8%和39.2%。“欧洲跟随美国对俄实施制裁,欧洲必须转向国际市场越来越贵的能源,其能源替代付出了更大成本。”
王宏禹认为,短期无法弥补能源缺口,欧洲只能考虑开源节流,尤其是在“节流”上做工作。快速斩断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最后受伤的只能是欧盟自己。欧洲国家会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减少老百姓的生活负担。但这种方式在每个国家效果不同,在西欧与东欧国家之间都会发生巨大差异,有很多国家批评德国提出的补贴政策,这客观上伤害了欧盟国家内部团结。
“能源危机演进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已经传导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些预测显示,欧洲经济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或者明年第一季度出现经济负增长,出现经济衰退。衰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欧洲自身如何应对。”杨成玉说。
合作符合双方企业和人民利益
中国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继续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今年1-8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84亿美元,增长20.2%;其中,欧盟对华投资增长123.7%(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这充分表明,包括欧盟在内的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希望继续深化对华投资合作。中欧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应坚持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推进务实合作。中欧经济保持密切联系和良性互动符合双方企业和人民的利益。
杨成玉介绍,能源危机使制造业的能源成本上升,短期内中国的保暖产品、一些工业品畅销。欧洲能源过度依赖进口,欧盟很早就计划摆脱能源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一直在尝试发展可再生能源,加速能源转型,而中国在光伏、风电等领域有很大的产能优势。
面对通货膨胀,欧洲制造业面临外迁压力。中国可承接一部分产能和直接投资,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今年,宝马集团、奥迪集团、大众汽车集团等德国汽车企业纷纷在中国进行重大投资。9月初,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王宏禹告诉记者:“无论是与民生有关的商品,还是与高科技有关的产业,中欧合作也有非常广泛的空间,彼此也是互相需要的。因此,吸引欧洲产业链流入中国将是未来中欧经贸合作的重要抓手。”
“中国智造”户用储能热销欧洲!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大增
本报记者 李昱丞 见习记者 丁蓉
寒冬来临让电热毯、暖手宝等中国产品走红欧洲市场。不仅于此,“中国智造”户用储能产品也热销欧洲,成为欧洲人的过冬“神器”。
相关上市公司科士达、派能科技已经披露了三季报。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以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29亿元、3.81亿元,分别创下公司历史上单季归母净利润新高。
华安证券分析师熊雪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快速填补了欧洲市场对户储产品的需求,表现出充沛的生产力,这背后是国内企业对供应链管控能力的逐渐成熟以及技术的进步。”
户用储能企业业绩高增
“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快速爆发,与近年技术趋于成熟,实现快速降本有关。储能包括工商业储能和户用储能。在欧洲,以家庭为单位的户用储能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用电成本大幅上涨,家庭储能投资回收期大幅缩短。”熊雪珍分析。
10月21日晚,科士达披露的前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1月至9月实现营业收入27.40亿元,同比增长48.27%;实现归母净利润4.47亿元,同比增长58.84%。其中,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29亿元,同比增长123.44%,创下公司历史上单季归母净利润新高。
科士达户用储能产品热销,是公司提早锚定市场、长期布局耕耘的结果。科士达副总经理、董秘范涛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大约自2015年起就开始投入储能产品研发,从技术上对大型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产品都进行了布局。今年是公司储能业务快速增长的第一年,出货以户用储能为主,主要面向欧洲、澳洲、亚洲、非洲,并准备进入美洲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科士达已在英国知名经销商BUEnergySolution官网上架KstarBluE系列户储产品,该系列产品为公司旗下自主品牌。
已经披露三季报的派能科技,也实现业绩高增。该公司1月至9月实现营业收入35.68亿元,同比增长175.62%;实现归母净利润6.44亿元,同比增长156.52%。其中,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81亿元,同比增长295.72%。根据全球权威调研机构IHS统计,派能科技家用储能产品连续两年出货量居全球第二名。
储能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二级市场上,多家储能行业公司成为“明星”公司。截至10月21日收盘,Wind储能板块42家公司近6个月整体涨幅51%。其中,科士达以涨幅221%居首,德业股份以涨幅169%、派能科技以涨幅144%,紧随其后。
储能市场未来景气度被看好。浙商证券研报指出,储能支持型政策力度有望延续或进一步提升。预计2022年至2025年全球储能新增需求量约629.9GWh。
宁德时代、比亚迪、鹏辉能源等电池头部企业也积极布局储能领域。其中,鹏辉能源上半年储能电池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倍,户用储能收入同比增长6倍以上。鹏辉能源副总裁、董秘鲁宏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正向低碳化转型,随着储能产品安全性、稳定性等性能的提高和用户满意度的提升,工商业、户用储能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以储能为代表的“中国智造”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鲁宏力表示:“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智能制造业加快发展,公司作为其中一员,在产品上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技术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优化迭代。”
范涛向记者表示:“我国新能源产业具有技术先进、产业链完善、加工制造效率高等优势,公司作为新能源产业重要参与者,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更迭,为绿色能源革命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 张钰鹏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