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的误区:中国式家长的10大硬伤

   2022-10-17 第一宝宝网0
核心提示: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非常迫切。一方面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培养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和期待,另一方面又在某些方面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和妥协,甚至会牺牲自己的一切,成全孩子。本文将会指出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值得中国家长深思。 

  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非常迫切。一方面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培养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和期待,另一方面又在某些方面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和妥协,甚至会牺牲自己的一切,成全孩子。本文将会指出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值得中国家长深思。

家教的误区:中国式家长的10大硬伤

  硬伤一: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物质刺激在中国家长中间再平常不过了。如: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买洋娃娃;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200块钱、或者奖励带游乐场玩;等等,往往这种物质的刺激效果对孩子却很奏效。

  当孩子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硬伤二:溺爱孩子,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

  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许多父母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家长便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便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面对着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硬伤三:体罚成风,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很多中国家长都会对孩子进行体罚,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

  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

  硬伤四:心灵施暴,扼杀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

  一个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教育的区别:一个中国孩子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像不像?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个“象”字,一个“好”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同的环境下,不一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硬伤五: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是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以后,独自在外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硬伤六:教育方式朝令夕改,缺乏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也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自己的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如果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会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

  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

  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硬伤七: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家长来负责,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导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

  有些时候家长们会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孩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此刻并没有达成默契,分歧便诞生了。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硬伤八:孩子沦为家长实现自己未成功理想的工具

  “好好学习,以后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很多家长们对孩子们的期待。但考上大学以后呢?

  “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

  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

  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硬伤九: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

  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硬伤十:忽视性教育,成为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直到现在,中国教育也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方案。如果只是挑家庭教育的毛病,也有失偏颇。总结起来只有一条,就是变着法地回避性教育问题。而学校教育就弥补这一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对一些性知识几乎为零的孩子,发生什么未婚妈妈、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现象时,除了深刻思考我们性教育的失败,我们去讨论它们带来的危害又有什么意义。

  您还可以阅读“母亲越强势 对家庭的毁灭性越大”。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孩子听话是最大的优点吗?李开复——只是听话不是优点
    孩子听话是最大的优点吗?李开复——只是听话不
    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家长都认为孩子听话是最大的优点,有些家长甚至以此为荣。其实,孩子太听话不见得是件好事,有可能是孩子在家长的严厉苛责下感到害怕而采取的一种顺从行为,这些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往往会觉得迷茫,不知所措,会习惯性地需要别人告诉他们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