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出去玩,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们相处的不和谐,出现你推我我搡你的情况,有时候甚至是打起架来。如何看待孩子之间的这种打闹呢?何种程度的打闹家长可不必操心?可能很多家长不知道,其实孩子之间的打闹对孩子本身的身体发育还是有好处的,这样的观点确实很有意思,一起随第一宝宝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小孩子为什么爱打架?
1.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们总以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争抢玩具是常有的事。(宝宝个子矮小怎么办)
2.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的问题,也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
3.有些小朋友,打人根本就不是因为要攻击对方,而是向对方表示友好,只是他的行为看上去像打架,而且不懂得轻重,弄疼了小朋友,那两个人就打起来了。
4.还有时候是家长误导了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小朋友打你啊?”本来只是两个孩子之间的玩闹,被家长无意间提起,让孩子误以为相互之间的碰撞等等都是打人。
5.有的家长的行为粗鲁而影响了孩子。
正确看待宝宝的打闹
虽然打闹可能会惹出孩子的眼泪,但孩子们在打闹中能获得很多快乐,打打闹闹的游戏对孩子的发育不但有很大好处,而且还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世界,为他们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专家认为,在身体发育方面,孩子们从打闹中培养了大动作技能,而这恰是精细运动技能(如写字)发育的必要条件。现在大多数孩子都动得太少了,结果导致他们在学习写字时遇到很大问题。
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大幅度动作的游戏能促进孩子感官系统的发育,这是因为孩子们在玩闹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对肌肉、关节和皮肤的深层次压力。而通过看电视或读书,他是不可能学到这些技能的。
孩子之间的打闹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通过打打闹闹,孩子们学会了付出与回报、因果关系、排队轮流和遵守游戏规则等社交原则。
如何正确对待宝宝的打闹?
1、通常问题在于玩的地点。当家长看到孩子们开始打闹时,就让他们到外面去玩,或者是到屋子里一处专门供他们打闹的地方——可以是一间大的娱乐室或游戏房。
2、为这种打闹的游戏定一些规矩。例如,孩子们必须同意,玩的时候不碰对方的脸,不许用任何形式的武器等。采用一种表示“停止”的手势,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使用这个手势,在事情白热化的时候让它停止,或者由你在事情太出格的时候制止他们。
3、在事情超过掌控之前就让游戏停下来。通常,家长会一遍遍地提醒孩子们要“小心点”或“静下来”,但是总是等到事情变糟了,或者有人受伤时才会出面阻止。与此相反,当你发现事情正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时便立即介入,并且引导孩子们开始另一项游戏。
4、如果事情变糟了或者有人受伤了,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不要允许其中的一个责怪另一个。
5、有时,孩子们开始打闹是因为他们对于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厌倦或者不再感兴趣了。将游戏、手工、拼图都收集到一起,放进“活动储藏室”,这样当一个游戏被玩腻之后,他们又可以将精力转到另一个上。
正确处理宝宝打闹,不同方法取得不同效果
案例一
三个中班小朋友玩开汽车的游戏。聪聪开着“汽车”把乐乐的“汽车”撞翻了。乐乐立刻大声对聪聪说:“不准撞我的汽车!”聪聪没有反应,他再次发动“袭击”。这时,乐乐对聪聪嚷道:“不准撞我的汽车!我要生气了!”聪聪还是不说话,他笑眯眯地招呼壮壮一起去撞。壮壮犹豫了一会儿,接受了聪聪的“邀请”。于是,聪聪和壮壮一起去撞乐乐的汽车。乐乐看到心爱的“汽车”被撞翻在地,气愤地拽过壮壮的胳膊,闭着眼睛就咬。这时老师恰巧过来,看到这一情景,便大声阻止道:“乐乐,你在干什么?”乐乐听见后就松开壮壮,低下了头。老师生气地指着壮壮胳膊上的小牙印,训斥乐乐:“你看看,你看看你把人家咬的!”几秒钟的沉默后,老师接着说:“你怎么能咬人呢?”此时壮壮一言不发。老师又问:“怎么回事?你们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乐乐和壮壮都低着头,一声不吭。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指着壮壮的伤痕对乐乐说:“你看看,你都把壮壮咬出血了。他爸爸妈妈看见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别的小朋友咬成这样,你爸爸妈妈是不是很心疼啊?”乐乐低着头嗫嚅着说:“是。”老师说:“这就对了。快对壮壮说‘对不起’。”乐乐绞着手,不说话。老师又要求说:“快向壮壮道歉,说‘对不起’!”乐乐停顿了几分钟后才抬起头对壮壮说:“对不起。”壮壮回答说:“没关系。”老师看到自己的要求被执行了,就温和地对乐乐说:“以后再也不许咬人了,听见了吗?”乐乐点点头。“好了,去玩吧!”(怎样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
案例二
迈克想建造一座城堡,斯图想为玩具卡车修条路。贝利觉得这两个想法都不错。最后,迈克和贝利开始建城堡,斯图准备修一条长长的路。迈克对贝利说:“给我一块长积木。”贝利从地毯上拿起一块积木递给迈克。斯图叫道:“那块积木是我用来修路的。”说完,从迈克手里夺回了积木。于是,迈克用脚踢翻斯图搭建的道路,还要打斯图。这时,老师介入了:“这儿发生什么事了?”斯图说:“迈克弄坏了我的‘路’,他教贝利拿我的积木。”迈克辩道:“那不是你的积木。”斯图说:“我先拿到的。”迈克抓住积木不肯放,坚定地说:“可我需要它。”老师把这两个男孩分开,说:“迈克,你能用语言告斯图你想要什么,而不是用争夺的方式吗?”迈克回答:“我告诉他我想要这块积木。”老师又问:“那他说什么了?他告诉过你为什么他不给你吗?”斯图马上说:“因为今天我是第一个拿到这块积木的。”老师又对斯图说:“当迈克把积木从你身边拿走时,你感觉如何?你告诉过他那样做使你生气了吗?”斯图说:“我要发疯了。”
老师表示理解:“是啊,要发疯了。当你感到愤怒时,除了抢夺积木,是否还能用其他的方式?告诉我,你可以怎样做7”斯图委屈地说:“我确实已经和他讲过了。”迈克有些激动:“没有,你没有!你只是抢它……”斯图申辩道:“我没有。”此时老师插话了:“等一会儿。一个一个地说,否则我不明白你们在说什么。迈克,当斯图拿走积木时,你是不是想打他?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用语言而不是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况且,你们俩还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不能打架的。你们俩为什么不相互说声‘对不起’,然后,你们就可以一起建造一座有道路环绕的城堡了。看,像这样。斯图,你可以把两块稍短一点的积木连在一起。是的,就是这样。”
在这两个案例中,两位教师都及时有效地阻止了幼儿的打架行为,而且都是通过提问介入的,但两位教师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前面那位中国教师调解时的问话是指向攻击幼儿,围绕被攻击幼儿的受伤程度进行的。方法是通过移情,使攻击的幼儿认识到打人是错误的,然后让他通过道歉来弥补过错,取得对方的谅解。事情到此为止,没有再深入下去。后面那位美国教师调解的问话则指向双方幼儿,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加深彼此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明白了打架是不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后,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体谅,并且启发他们用合作的方法“建造一座有道路环绕的城堡”,还提示幼儿采用“把两块稍短一点的积木连在一起”的变通方式来解决问题,继续游戏。您也可以了解更多孩子身体发育相关知识,欢迎您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