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可以不痛吗?很多妈妈好奇,同样是生孩子,为什么别人可以不疼?关于生孩子,每个妈妈都有着不同的体验,90%的关键词都是「痛」、「痛不欲生」,只有10%的妈妈表示没有经历过剧痛,没有精疲力竭。
同样都是生孩子,为什么别人可以不疼呢?
到底是什么在阻碍无痛分娩的普及呢?
上周国家卫健委的一则通知,让广大育龄女性和科普工作者有了切切实实的宽慰:
「2018至2020年在全国开展分娩镇痛诊疗试点,并逐步在全国推广。」
只要是具备「产科」和「麻醉科诊疗科目」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或妇产专科医院,都拟将划入试点范围。
过去的许多年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鲜有妈妈知道分娩除了有顺产和宮剖产之外,还有「无痛」的选项,而今天终于有了更多机会和条件。
无痛分娩普及前
女性要忍受多大产痛?
在公众的认知里,产痛是女性的「专利」。
产痛究竟有多痛?在知乎的这个问题下有700多条答案:
永生难忘的那种痛;
直接痛得腰椎抽搐像是骨头拆散又合体;
断了十二根肋骨的疼痛;
小腹曲线型爆炸疼;
被人用大锤抡小腹,抡了八小时;
.......
在一次准爸爸分娩痛体验活动中,一位准爸爸坚持到了7级疼痛,几秒钟之内,他面部抽搐,出了一身冷汗:
「跟捅你一刀的痛不太一样,没有什么疼痛点,就像是跟着你心跳的痛」。
而分娩期间,产妇可能要面对的是10级疼痛,而且,疼痛通常需要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
医学研究表明,产痛的疼痛程度仅次于烧灼的剧痛和肝肾结石的绞痛,是排名第三的疼痛。
为了缓解产痛,帮助女性尽可能减轻自然生产时的疼痛和焦虑,几个世纪以来,医学界一直都在致力于分娩镇痛技术的研究。
十九世纪初,辛普森首次利用乙醚为一位骨盆畸形的产妇进行了无痛分娩。
二十世纪末,根据当时的数据,在全美的各大医院,硬膜外镇痛分娩的比例有2/3。
但是,目前在中国,体验过无痛分娩的产妇比例竟不到10%。
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对无痛分娩的医学干预一直不是公众认知里的主流。
普利策奖图书《天空的另一半》中指出,「麻醉剂被研发出来后,几十年来不让分娩妇女使用,因为妇女受苦被认为理所应当」。
然而,生育本是一次冒险十足的尝试,为何还要为女性强加分娩的疼痛?
无痛分娩
是缓解产痛的最佳方案
无痛分娩更准确的名称应该叫做分娩镇痛,由麻醉医生在产妇后腰硬膜外腔位置穿刺并置管,注入镇痛药物。
在产程启动后,「产妇对镇痛的要求」就是分娩镇痛的指征,而不是「宫口的大小」。
简单而言,痛苦的承受等级,将由产妇本人来控制,而非他人的决断。
一些丁香妈妈的用户在体验过无痛分娩之后都感叹「从地狱到了天堂」。
无痛分娩上的几千块,是这辈子最值得花的钱。
不用经历开宫口的疼痛,不用精疲力竭满头大汗,医生喊开始生,使劲就行,完美。
然而,无痛分娩涉及到的麻醉方式,让大众对它有了各种各样的误读恐惧:
害怕生产的腰疼;
害怕延长产程;
害怕伤害孩子;
......
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分娩镇痛技术的实施并不会让产妇生产之后慢性腰痛的几率升高。
而且无痛分娩所用药物的剂量和浓度非常低,远远低于剖宫产麻醉,通过胎盘的药物更是微乎其微,对胎儿并没有伤害。
分娩镇痛之后,产妇可以立即进行母乳喂养。
无痛分娩是一项非常成熟的麻醉技术,合理用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产妇正确用力,减轻疼痛,缓解生产焦虑,有利于分娩的顺利进行。
有很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无痛分娩的安全性。
毫无疑问,如果产妇可以选择自然生产,无痛分娩是缓解产痛的最佳方式。
母爱不该由产痛衡量
尽管无痛分娩是产妇缓解产痛的最佳方案,但是我们却在相关微博下面看见了这样的热评。
别人不打无痛也没疼死
无痛分娩最大的障碍是长辈
打无痛对孩子不好
有位妈妈讲述了自己隔壁床产妇的故事:
医生建议产妇镇痛,陪产老公给自己妈妈打电话,一番商议之后,不同意。
痛不欲生的产妇苦苦哀求,老公又通过电话跟自己妈妈商量,结果还是不同意。
最后婆婆直接电话打过来,打开的扩音器里传来婆婆反复念叨止疼泵的坏处.......
去年十月,演员胡杏儿生下宝宝,丈夫发出长文赞赏太太的坚强:
「分娩时胡杏儿拒绝了医生提议的无痛分娩,因为她想通过疼痛的感觉来感受母爱的伟大,她想通过自然分娩的过程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意」。
然而这种观念并不应该在这个时代被歌颂。
虽然,是否使用镇痛技术只是产妇自己个人意愿的选择,但对孩子的爱意表达有多种多样,并不能靠忍受产痛来衡量。
十四个月前,榆林产妇因产痛难忍最终坠楼身亡的警钟仍在回响。
我们并不能粉饰生育过程中的痛苦,来掩盖产痛可能会给产妇带来的危害。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痛不欲生到无痛分娩,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社会公益,更是一次社会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