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曾经风靡中华大地,但是奇怪的是,他的《论语》却对他的夫人只字未提。孔子去世后,司马迁记载了孔子去世的盛况,却没有一个字说到孔子夫妇合葬。那么孔子的夫人归宿在哪里呢,他们夫妻之间究竟有什么事事非非,这个家到底怎么了?《孔子家语》中:“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在这里我们知道了孔子结婚年龄为19岁,夫人的姓氏为“亓官氏”,婚后一年,他们就有了一个儿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家族也是名门贵族,但是在他父亲一代走向衰微了。孔子3丧父,17前丧母。19结婚,这可是人生的一大喜事,孔子也不例外,陶醉在幸福的氛围之中,再加上儿子的出生,当然是喜上添喜了。可是时间的推移,孔子厌倦了这种平凡的生活,再加上夫人的一些唠叨令他很懊恼。虽然胸有豪情壮志,但是一直不得施展。曾做过保管员、饲养员、主持婚礼葬礼什么的。三十岁的时候,才逐渐有了些名气,有人开始向他咨询一些知识,他也曾去过齐国,希望能混个一官半职,但是一直未做上官。公元前501年,孔子当上了鲁国中都的中都宰,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仕途,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51岁了。
我们再回头看看,孔子从19岁结婚到51岁才开始仕途,这期间过的是怎样的贫困的日子啊,他的夫人亓官氏会跟着他吃了多少苦啊。孔子的事业是从傧相业的基础起步,实际上他的身份就是被齐鲁礼仪专家任命为傧相。他将一些民间的音乐舞蹈逐渐规范,对民风民俗的挖掘和促进做出了贡献。中都宰不是什么大官,相当于今天一个县级市长的位子,孔子在鲁国一呆就是四年。56岁的孔子,感觉这样的官做下去也没前途,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了。
63岁回到鲁国专心教学并编撰古籍,亓官氏大约死于公元前485年,此时的孔子是67岁。6年后,就是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司马迁记载了孔子去世的盛况,却没有一个字说到孔子夫妇合葬。因此老狼断定,孔子是将夫人休了!此事虽无历史记载,那么为什么死后不合葬在一起呢?从时间上判断应该是孔子离开鲁国之前的决定,孔子要带他的弟子周游列国了,自然要把家事处理好,以免有后顾之忧。既然无史料可查,说明他们是和平解决的,而且在古代休妻是很正常的事情,并没有引起别人关注。这样的离婚方式和现代版的围城如出一辙,那么他的家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危机,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最终婚姻破例呢?
站在孔子夫人亓官氏的立场上考虑,当初嫁给孔子,无非是看上了孔子的天份,虽然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可她认为孔子迟早能够出人头地。在一起风风雨雨的过了三十多年,跟他吃了不少苦,孔子确实也不是在官场混混式的人物。可如今面对着孔子要周游列国决定,她对孔子抱有的仕途幻想彻底破灭了,便选择离开了孔子,希望他能轻装上阵。其实当时的孔子说是周游列国,倒不如说是流亡列国,因为官场实在是难混。亓官氏的离开对孔子来说,是对周游列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而在孔子的一纸休书的背后,却有着亓官氏无尽的忧思与希望!
有的史学家借着孔子的话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来证明孔子休妻一事,老狼认为是走入了误区。孔子并没有任何轻视女人的思想,这句话骂的是特定的女子。因孔子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夫人,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事,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事实上,孔子周游列国确实历经了磨难。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呆不下去了,又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累累若丧家之犬”。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吴伐鲁,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69岁的孔子开始安稳了下来,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虽然有心参政,但不被用。71岁时,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没有得到支持。73岁时去世。
孔子的逝世震动不小,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回顾历史,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当初的休妻决定,可以堪称是中国式离婚的鼻祖了,为了事业只能将爱情和婚姻割舍,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一种痛啊。但是孔子的夫人亓官氏似乎被遗忘了,一直到宋代以后,在孔庙大成殿后建造寝殿时,人们才开始想到她。从此她才作为专职的“至圣先师夫人”,和她的前夫孔子一起被人供奉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