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煞费苦心临终托孤为的是防备慈禧吗?

   2020-12-0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咸丰即位之时,面对清王朝“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王朝早已迈入衰老的阶段,闭关自守的弊端也在这个时期爆发,而咸丰帝的才能虽难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盛世之治,但他已然超越了嘉庆道光的克守陈规、顽固不化的旧思想。咸丰之治清王朝到了咸丰统治时期已濒

咸丰即位之时,面对清王朝“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王朝早已迈入衰老的阶段,闭关自守的弊端也在这个时期爆发,而咸丰帝的才能虽难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盛世之治,但他已然超越了嘉庆道光的克守陈规、顽固不化的旧思想。

咸丰之治

清王朝到了咸丰统治时期已濒临山河破碎的亡国边缘,然而却能咸丰之后五十年间出现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同光中兴景象,实为历史的奇迹,这股清泉的根源就来源于咸丰。

咸丰在位十一年,初登帝位,便敢于惩治督抚大员,秉持着治乱世、用重典的宗旨,一改官场的弊端与积习,清洗了众多前朝权臣势力,这一作风有当年雍正皇帝的铁血政策,为提拔有识之士扫清了障碍。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咸丰帝也展现了其执政果敢,判决善于分清主次的特点,调用大量兵马与钱财镇压太平军,足见其决心之坚定,为了筹集军饷,保障军队行军,咸丰帝下令铸造钱币,另辟海运,操练军队,各种颁布的举措皆有绩效,黄河泛滥,灾情严重,咸丰帝对此心头大患仍是大刀阔斧地下令改道黄河,结合水利专家的建议,因势利导,将黄河引入海河,解决了自乾隆晚年遗留至今的大问题,反映了其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与应变能力。

咸丰皇帝在顺应潮流,改变腐朽观念上也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帝王,一改清朝老祖宗的法则,提拔汉臣,允许汉臣在军事等重要职位当职,致使晚清时期出现曾国藩、左宗棠等有识之士。另外咸丰帝能够因时制宜,批准设立总理衙门,处理洋务,为之后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一系列的政治举措足可证明咸丰的政治才能,只可惜生不逢时,难以改变王朝急转而下的历史命数。

咸丰在位多少年

咸丰皇帝作为最后一位手中握有实际统治权力的皇帝,面对大清的危难处境,咸丰帝开始着手对朝政进行改革,勤于政事的咸丰帝似乎也无力挽回大清的衰落。但咸丰帝在位期间,还是为稳固大清江山作出了一些贡献。那么咸丰在位多少年呢?

咸丰皇帝

咸丰在位十一年,在这一段时期内,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最后以一次次屈辱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皇帝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不平等条约心中甚是不满,于是咸丰帝想要重新扭转内交外困的局面便开启了洋务运动。在政治上,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训练指挥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不仅如此,还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耆英处决了,由此可见,咸丰皇帝的所作所为充分证实了他改革的迫切和坚定。

在军事方面,咸丰帝对太平天国运动起义的爆发,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是要坚决镇压,并降旨曾国藩在湖南进行练兵,后来就扩充成湘军。咸丰还让左宗棠自己招募军队,跟随曾国藩一起,终于,咸丰帝依靠他们的湘军改变了形势,成功的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并打败。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还是免不了与英美俄法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

在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了侵华联军大剧入侵,将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和焚毁。从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政绩看,咸丰帝的通知能力和资质应该还不错,居于中上游。

咸丰遗诏

历史上曾有人猜测咸丰临终前为防备慈禧今后有野心专政,顾交待慈安太后若是叶赫那拉氏难以安分守己,可传命八大臣将其诛之。但其言论难经推敲,此番遗诏并未留下书面资料。而咸丰顾命八大臣的诏书是有详细的文献资料的,可见咸丰遗诏指的是故名八大臣的诏书。

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养病期间,积郁成疾,临终托付八大满洲贵族,拥立幼帝登基。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在病重之时,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以及御前大臣景寿、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此八大臣子,颁布谕旨,立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其大臣辅佐朝政。

咸丰如此煞费苦心,临终托孤,是为防范何人呢?咸丰在位期间虽仍掌握实权,但地位及其危险,一则,是防范朝臣的势力,以此八大臣为代表,可分为两派力量,分别为皇室贵族,和军机大臣,命其辅佐幼帝,也是有意平衡朝堂势力,相互牵制。

咸丰临终特制“御赏”、“同道印”两枚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信符。而这两枚印章一枚“御赏”交待给皇后钮钴禄氏掌管,另一枚“同道堂”本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但因其年幼,由其生母懿贵妃代为掌管。咸丰此番意图实为命皇后与太后,以及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有任何一方专权跋扈。

然而最终时局没能由咸丰控制,政治力量并未由其所想的保持平衡,咸丰去世后,爆发了辛酉政变,朝局成为了慈禧垂帘听政的现象,且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代五十多年的历史。

 
标签: 托孤 慈禧 咸丰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揭秘诸葛亮是如何废掉托孤重臣李严的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开始,蜀军围陈仓,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次年的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诸葛亮出建威,郭淮退军,亮取二郡。至此,后主诏诸葛亮复丞相职。然而这数次北伐
  •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有没有想过要杀掉孔明?
    刘备在演义中不愧一代枭雄,声满天下,以致新野败退时十余万人民愿意跟随。但他却将权力下放的过大了,就像他祖宗刘邦一样,手下们个个功高盖主,他却不加遏制,直到死前才想起这一重要之事,演绎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在最后关头显示了他的高明之处,却说刘备
  •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白帝城托孤一事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关于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说这一席话,困惑了中国二千年。刘备真实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众说纷纭。《三国志》作者陈寿评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12-23 托孤刘备
  • 司马懿受魏明帝托孤顿首流涕 为何还篡权?
    诸葛亮受蜀汉皇帝刘备托孤,顿首流涕,辅佐后主刘禅,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楷模。而司马懿受魏明帝托孤,也是顿首流涕,但是,最后还是篡权了,司马懿为什么没有像诸葛亮那样,选择做忠臣呢?让为什么要篡权呢?史书《三国志明帝纪》记载:
  • 这三人哪怕有一个活着 刘备未必托孤给诸葛亮
    刘备当年白帝城托孤,成为君臣的千古佳话。但问题是,在刘备心中,诸葛亮真的是托孤的第一人选吗?从当时看,刘备确实有托孤的必要。太子刘婵时年17岁,当年男子成年得20岁,所以暂时不能亲理朝政。在汉朝历史上,有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父亲死时比刘婵还小,
  • 解密李严与诸葛亮谁才是刘备真正的托孤对象
    现在网络上说起刘备托孤之事,不少网友都会谈论起诸葛亮斗争李严,烛影斧声强调荆州派系矛盾,彷佛误会李严为诸葛亮上司,曲解刘备重用李严胜于诸葛亮。然而仔细分析诸葛亮与李严官职高低,娓娓道来彼此的主从关系,再从刘备临终遗嘱的安排,李严实在没有立场
  • 托孤重臣最安全的时候 宋代不杀文人是宪法
    雄才大略的后周皇帝柴荣,带着满心的遗憾,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一年是公元959年。这位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君”的皇帝除了未能完成统一华夏的夙愿,还要担心自己的身后事。39岁的柴荣只有一个6岁的小儿子柴宗训,他又面临着许多皇帝不愿又不得不面对的状
    12-13 托孤宋朝
  •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竟是场暗藏玄机的“阳谋”
    为一代枭雄,无论什么时候,刘备都堪称是识人的明主。即便到了白帝城托孤的最后时刻,其精明之处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只不过将死之人,更多了一些无奈、多了一些留恋而已。想当年,刘备与东吴陆逊决战于夷陵,结果中了人家的诱敌深入之计,火烧连营
    12-01 托孤刘备
  • 白帝城托孤 刘备真的希望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3年的春天,因为和吴国战争的失败,新皇帝刘备一下子到了病危的地步。按照惯例,他把诸葛亮为代表的心腹大臣召集到身边,从而想他们交代后事。刘备对诸葛亮的原话是这样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
  • 揭秘刘备死前托孤是不是摆了诸葛亮一道?
    公元223年,春季,四川盆地万物回春,生机盎然。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永安城里却是人心惶惶,气氛压抑,因为蜀汉皇帝刘备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临终之前,刘备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诏来托付后事。这一年,刘备62岁,诸葛亮42岁。作为一起打天下十几年的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