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天下无不亡之国家、不灭之朝代。但是,如果说起在灭亡时统治阶级的表现,却是各不相同。有的沦为阶下囚、死的凄凉,有的早已是傀儡、政权更是名存实亡,也有的和平演变、最终得以善终。不过,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如南宋这般,在面临亡国时,自皇帝以至十万军民集体自杀,无一人投降,上演了人类史上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最为壮烈的反抗。如此悲壮的亡国,不禁让人对这个朝代充满无限的追思和感慨。在人们印象之中,提到宋朝,似乎总是积弱的印象,为何这十万人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还是让历史告诉我们答案吧!
公元1273年,在刘整、吕文焕等降将的大力配合下,历时六年的襄阳之战宣告结束。攻下襄阳后,元朝针对下一步的战略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文官认为应该休养生息,暂缓攻宋,而立功心切的武将们则认为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进击。眼见两方意见相左,元世祖忽必烈也犹豫不决,不过历史这时候在这里开了个吊诡的玩笑,他最终通过占卜的方式做出了立刻攻宋的决策。
忽必烈任命中书左丞、同知枢密院事伯颜为主帅,节制所有南下大军。伯颜曾经追随忽必烈的兄弟旭烈兀西征,后来作为入朝的使者来到大都。他素有文才、为人严谨,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此番忽必烈任命其为主帅,以北宋时期攻取江南的名将曹彬来勉励他。在南征大军中,刘整、吕文焕等这些汉人降将赫然在列,一方面他们最为熟悉宋军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用他们来招降其他的汉人将领。最后结果证明,这些汉人降将的表现格外的卖力,南宋基本上是亡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同时,忽必烈下令两淮、四川的元军发动对宋军的攻击,用以策应伯颜大军的南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军,南宋文武大臣纷纷建言献策,不过权臣贾似道却刚愎自用、一概置之不理,同时罢免了京湖安抚制置使汪立信的官职,转而任用自己的亲信。到了如此地步,宋廷不想着调集军队、加强防御,却还在进行内耗,让人哭笑不得。
伯颜大军抵达新城(今湖北潜江)后,吕文焕策马来到城下,准备招降城上守军,尚未开口,忽然城上箭如雨下,幸亏随从拼死相救,吕文焕才捡了一条性命。伯颜大怒,下令攻城,守军在都统边居谊的指挥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城内三千守军全部阵亡。为了震慑宋军,元军在伯颜的命令下,再一次实施屠城,城内百姓无一幸免。
在残酷的“屠城令”的威慑下,沿途州、县望风而降,元军顺利抵达鄂州。沿江制置副使夏贵将万艘战船分别布置在附近的重要关隘,不过他中了元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丢失了沙芜口(今湖北黄陂西北)。元军自此进入了长江下游,并守住汉江口,控制了长江下游,数十万陆军部队在水军的护送下渡过了长江。在元军的强大攻势下,南宋的鄂州、江州(今江西九江)、安庆(今安徽安庆)等军事重镇全部丢失。伯颜大军抵达安庆后,此时担任行淮西枢密院事的刘整认为南宋东路空虚,请命率军直取临安。
这等灭国的头功怎能让于他人,伯颜拒绝了他的建议,让他依然留守两淮牵制宋军,策应主力大军向前推进。这位大汉奸看到自己提出的方略,却为他人做嫁衣,不由得愤恨不已,不久后便郁郁而终。他的死讯传到南宋后,百姓纷纷拍手称快。眼见元军一路势如破竹,宋廷大受震动,群臣建议权臣贾似道亲自率军出战,此人虽然专横跋扈,但确实有一些将才,以前曾经率军打退过蒙哥汗的大军入侵。贾似道对吕文焕依然不死心,他任命吕文德的儿子和女婿为官,企图让吕文焕回心转意,可惜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两人转眼就投降了元军。
没办法,贾似道硬着头皮率领十三万大军、数千艘战船前去迎战元军,遭受挫折的夏贵也收拢剩余水军来汇合。不过却在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遭到了元军炮火的猛烈攻击,本就士气不振的宋军立刻自乱阵脚,被元军杀得大败。战败而归的贾似道威望大减,宋廷掀起了猛烈的倒贾运动,众怒难犯,太皇太后谢氏下令将其革职。贾似道在被押解回临安的途中,为押送官郑虎臣所杀。一代权臣死在了亡国的前夕,对他来说,是一种幸运。对大厦将倾、本就人才凋零的南宋来说,却无疑是雪上加霜。
形势危急,为了加强临安外围的防御,宋廷向各地发出勤王诏书,有三支军队积极响应:一路是驻守郢州的张世杰,他被任命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二是江西提刑文天祥(大名鼎鼎、千古流芳的文丞相),他被任命为江西安抚副使兼知赣州;三是湖南提刑李芾,被任命为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
此时的元军已经占领建康(今南京),另一路元军在阿里海牙的率领下,攻破了江陵府,向湖南进军。数月后,李芾驻守的潭州城也被攻下。李芾自杀殉国。城中百姓多坚贞不屈,誓死不做元军的俘虏。尤为让人赞叹的是,数百名岳麓书院的书生在城破前一刻依然在朗诵诗书。
元军攻进城后,这些文弱的书生提起武器义无反顾的冲向敌人,最终全部阵亡。饱读圣贤书的他们在生死存亡的那一刻,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了最为强大的信念和悍不畏死的勇气,虽然历经千载,但是他们的碧血依然化作一股洪流,推动着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