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专家徐刚毅说过:“要了解苏州古城,就必须要了解苏州古城的城门。”苏州最古老的城墙可以追溯到春秋伍子胥筑吴大城于江南原野。城门与城墙,见证了苏州人2500多年的悠悠时光。历经岁月沧桑,古城墙拆于何时?为何而拆?老照片收藏者、研究者谭金土先生凭借一桢桢珍贵的影像,为我们翻开历史、娓娓道来……
城墙是冷兵器时代的重要防御工事,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终结,城墙的防御作用逐渐萎缩乃至消失。在现代人口不断膨胀和交通不断更新的发展过程中,城墙便成了城市发展和城市交通的一个瓶颈。民国之前的历朝历代是不断的修城,民国以后,拆城则成了一种历史进程。
清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六日(公元1906年9月4日),京沪铁路的上海至无锡段通车,从火车站进城的大马路修到了石路、胥门,于是有了金阊门银胥门的商业繁华。打通城外通向城内的通道就成了铁路公路时代的必然议题,高耸的城墙、逼仄的城门便成了进城的阻碍。
1922年9月5日,南新桥建成通车,第一次破了城墙,建起了三个门洞的罗马式城头的金门,接着又开了新阊门。因发生齐卢战争,苏州一些士绅说金门破了风水,于是在1926年初在金门南面又另辟了一座新阊门,城墙再一次破开。
1927年,苏州(时称吴县)市政筹备处制定了《苏州工务计划设想》,设想中详细开列了拆除阊门、齐门、娄门、葑门、胥门、盘门六城门瓮城、改建城门的工务计划。是年10月5日动工,拆除了阊门瓮城和城楼,逼仄矮小的城门被改建成有三个门洞的宽大城门,旧阊门城楼连同瓮城成为第一个被拆除的对象。1928年重开已经闭塞的平门,修建梅屯桥,从火车站进城有了新通道。同时期,久已闭塞的相门城门和城墙被破开,开建了沟通城东的相门桥。1936年葑门城楼城门被拆除。
随着时局的变迁,也出现了反对拆城的呼声,民国的拆城计划被延迟。新中国成立,为了沟通城南青旸地工业区的苏纶纺织厂和第一丝织厂的交通,1951年,拆了城南的城墙,横跨护城河上的人民桥建成,方便了城南工人的上下班。
1958年3月31日,市里决定除胥门、盘门、金门及部分城墙保留作为历史遗迹供参观研究外,其余全部拆除,在大炼钢铁的热潮中,城墙为建设而“献身”,城墙上的石材和城砖被用作砌高炉的耐火材料。彼时,苏州城里沿城墙一带处处高炉林立,火光冲天,老城墙的砖和泥在1958年的“句吴神冶”中浴火成渣。
拆除城墙后,在平门到齐门的一带城基上建成了公路,有的则在城基上建了楼房,大部分被卸去了城砖的土城基不断被风吹雨打,日渐萎缩。到了1970年代后期,苏州原有15公里长的古城墙只剩1249.98米,占总长的8.22%,有砖石保护的零散城墙只剩618.19米。
改革开放之后,保护和逐步修复苏州古城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苏州城墙的恢复修建工程不断推进,依托宽宽的护城河,盘门东段城墙、南园段城墙、阊门城楼城墙、相门城楼城墙和平门城楼城墙连成了一个秀丽的环古城风光带,展露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