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开国的功臣中,张良是一个胸藏韬略、腹有奇谋、眼光高远、长于决断的人,正如刘邦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他是中国历史上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和善于明哲保身的典型人物。下邳拾履奇遇记张良,字子房,出生于战国末期,是韩国贵族后裔。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国力较弱,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但张良所在的家庭在韩国却堪称显赫之家。他的祖父张开地是韩国三朝元老,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的丞相,德高望重,在韩国朝野上下深得众望。他的父亲张平虽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没有经过什么大风大浪,却也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做过韩釐王、桓惠王的丞相。父子两人历相五朝,这在整个战国时代恐怕都是个奇迹。由此也可以看出,韩王对张家的恩宠确实非同寻常。这大概也是后来张良要誓死报效韩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加快了对东方六国的军事行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军大举攻韩。韩军当然不是这支虎狼之师的对手。一番交战之后,韩军大败。秦军攻占了韩国都城,俘虏了韩王安,随后尽取韩国领土,将其纳入秦国版图,置为颍川郡。韩国宣告灭亡。而这一年,距张良的父亲张平去世恰恰20年。后来在博浪沙,张良行刺秦始皇也没有成功,亡命到下邳城。在下邳城的亡命生涯中,张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对付秦朝这么一个强大的王朝,光靠零星的恐怖行动是无法动摇它的根基的,也没有办法达到光复韩国的目的,必须想想其他办法。张良开始变得稳重起来,那个血气方刚的“愤青”渐渐消失了,他想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报仇复国之路。
一天,张良闲来无事在下邳桥上漫步,他在桥上踱来踱去,若有所思。这时,一位穿着粗布短衣、举止有些异常的老翁来到张良旁边。他仔细打量了一下张良,然后在桥边坐下。刚坐下一会儿,老翁就故意把鞋脱下来扔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你赶快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听了感到很惊讶,老翁与他素不相识,怎么能以这种口吻跟他说话?一股无名火从心中陡然升起,他又转念一想,老翁都一大把年纪了,跟他逞强算什么本事呢!况且自己是被秦始皇通缉的要犯,万一因为这件事露出了马脚,被官府抓去就不妙了。于是,他强忍怒火,表现出一副乐于效劳的样子,到桥下去把鞋捡了上来。可是,老翁不但不向他道谢,反而得寸进尺地说:“小伙子,替我穿上!”
这一次,张良并没有生气。他想,鞋都捡上来了,还生什么气呢?既然他叫我给他穿上,那我就好事做到底吧!张良二话没说,就跪下来给老翁穿鞋。老翁伸出脚让他把鞋穿好,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一笑,起身离去了。老翁离去的身影让张良感到有些吃惊。先前来的时候,他还有些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现在怎么这样潇洒,甚至还有几分飘逸。张良不由怔立当地。那老翁走出一里多地,又转身走了回来,对张良说:“看来,你这小子还可以教导。记住我的话,五天后的拂晓在这里和我相会。”张良没有犹豫,立即跪下,说:“是。”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如约前往。当他来到桥边时,发现老翁已经先他到来了。看见张良,老翁很生气,他说:“跟老人约会,应该先老人而到,没想到你比我这个老头子还后到,这是为什么?”于是他转身离去了,说,“五天以后还是这个地方,希望你下次不要迟到。”转眼又到了第五天。这天鸡刚叫,张良就起身前往。可是,当他到达桥边时,发现老翁又先到了那里。
这一次,老翁更加生气,他说:“上次跟你说过不要迟到,怎么又迟到了?”于是又转身离去,离去时又说,“五天以后早点儿来,还是这个地方。”五天很快就到了,张良憋了一肚子气,发誓这次一定要比老翁先到。还没有到半夜,他就起身来到了桥边。这一次,他终于比老翁先到,心里暗自高兴,心想看你这次还怎么说我。过了一会儿,老翁也来了,他很高兴地说:“年轻人,做事就应该这样。”随后,他拿出一本帛书,对张良说,“我看你是个可以教导的人。这些天,我是在考验你的意志力,看你沉不沉得住气。你终于达到了我的要求。现在我把这本书传授给你。你要仔细研习,读懂了这本书,你将来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我敢断言,十年后你会发迹,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来见我。告诉你,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就是我。”老翁说完将书交给张良,转身就离去了。从此,张良再也没有见到这个成就他万世英名的老翁。这位老翁就是历史上传说的黄石公。天亮以后,张良打开那本书,发现原来竟然是《太公兵法)(一说是《黄石公三略》)。张良觉得此书非同寻常,于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研习诵读它,渐渐烂熟于心。对《太公兵法》谙熟于心的张良从此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莽撞了,做什么事都要谋而后动,逐渐成为了一位工于谋略的奇人。
在下邳期间,张良结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个人叫项伯。项伯和项梁是兄弟,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兄弟两人都是项羽的叔父。楚国灭亡之后,项梁带着侄儿项羽逃到了吴中,项伯则逃到了下邳。在下邳,他碰到了同是朝廷钦犯的张良。不过此时的张良已经隐姓埋名在下邳城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算是扎稳了脚跟,没有人知道他就是那位策划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项伯见到张良时,正苦于无处藏身,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窘境。张良果断地收留了他,算是救了项伯一命。鸿门宴力挽狂澜秦始皇虽然躲过了张良的行刺,但秦王朝并没能因此而摆脱迅速败亡的命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出巡的途中。秦二世继位后,变本加厉地用强权统治天下,闹得民怨鼎沸。一场大的社会风暴即将来临。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率先在大泽乡举起反秦大旗。起义军攻州掠郡,不到两个月就发展到几十万人。此时的历史形势也促使张良加入到了反秦起义的行列。他聚集了百余名少年,拉起一支队伍,在下邳一带开展反秦活动。他自知靠手中这点人马难成反秦气候,打算去投靠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反秦队伍。不久,一个叫景驹的人在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自立为楚王,扯起反秦大旗,以“光复楚国”号召,四处招兵买马,张良决定前往投靠景驹。
在途中,张良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刘邦。刘邦是沛县人,陈胜起义后,他率众杀死了县令,起兵反秦,自称沛公。起兵不久,他的部将雍齿就背叛他,据守丰邑和他作对。刘邦率兵攻打他,却不能取胜,很是苦恼,打算去景驹那里搬取救兵,不想却与张良相遇。刘邦素闻张良之名,对他早有几分景仰;而张良也早就听说过刘邦的不少传奇故事。二人一见如故。张良以《太公兵法》中的策略去试探刘邦,想不到刘邦竟然一触即通,不但能完全领会张良的意思,并且在应用上也能做到恰到好处。张良不禁感叹道:“沛公真是天生英才呀!”二人相见恨晚,于是将兵马合为一处,统一归刘邦指挥。刘邦封张良为厩将(统领骑兵的将领)。从此,张良的命运就紧紧地跟刘邦联系在了一起。张良不仅善于奇谋,而且还非常重视发动群众。他为刘邦总结出了这样一条道理:战争不能光靠军事手段解决问题,还要辅之以政治手段。刘邦深知,在他的部下当中,善战的武将众多,懂兵法的高级参谋人员则太少,而像张良这样工于奇谋的更是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他和张良一见如故;张良所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战术思想,总是很适合他的胃口。之后的西征途中,张良给刘邦出了很多高明的主意,对刘邦成功率先进入关中、抢得逐鹿天下的先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向咸阳城进发,到达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南)。秦王子婴不战而降。刘邦顺利抵达咸阳城。进入咸阳后,刘邦看到秦宫里华美的陈设、漂亮的宫女,以及数不尽的金银珠宝,作为一介市井之徒,他很难抵得住秦王朝宫室的诱惑,就想住下来快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