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归去来兮辞》,令人们对陶渊明不满官场黑暗的毅然辞去而拍案叫绝,之后写出的名篇《桃花源记》,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向往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留存后世的作品很多,唯这两篇的影响最大。诚然,要不是那天听说上级有人来检查工作这件事,断然出不了这传世之作。
综观陶渊明的一生,其实他还是个喜欢官场的主儿,先后换了五个岗位,职务也不算低,何以在接到上级来检查工作的通知时突然弃职呢?
一直以来,陶渊明很看中自己的出身,标榜陶家是唐尧的后代。事实上,他的祖父陶侃是个少数民族,祖上浔阳陶家跟唐尧尤其陶叔、陶舍、陶青等不可能有血缘关系,不是一个氏族派生下来的。这次下来检查工作的督邮王凝之是正宗的贵族之后,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父亲王羲之是副省级干部,督邮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助理。生性张扬的王凝之固然也不是好伺候的主儿,他举止粗鲁,经常口出狂言,当然看不起彭泽小县令。陶渊明不会想不到,惹不起,躲得起。但躲得了今天,躲不了明天,下级是永远躲不过上级的。但腿长在我身上,挂印走人,让你这辈子没法在我陶某人面前显摆。
陶渊明后来虽然纸上说,我堂堂县令还要侍候乡里小人。可内心深处那根筋,表明的不仅仅是清高,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世族身份感,看不起督邮。这说明,他的门阀心态很重。
拿陶渊明自己的话说,当官是为了养家餬口,辞官是自己不满官场黑暗。事实并非他说的,从有史可查的履历看,他一直想当官,只是不谙做官之道,官越做越小,从江州祭酒到桓玄、刘裕、刘敬宣手下的参军,再到主政一方的县太爷,每次都是主动出仕又主动辞职,一次次炒老板的鱿鱼,还认为老板不好。其实,他哪里想归隐,好不容易走后门弄来的县官,屁股没坐热,就有小人来烦,他才不甘心为小人服务呢。既然认为督邮是小人,那么他出身高贵的大人为何要与小人一般计较呢?说白了,还是陶渊明底气不足,谈官没人家大,谈家族没人家显贵。正是这种自卑的心理,使得他想象中不能在王督邮面前挺直腰杆,逃而避之是最佳选择。前四次是辞职,辞职是要履行交接手续的。这次不是,大印往桌上一放,脚底像抹了油,弃而溜之。
还有一个原因。文人有些学问,读的书多,对历史了解得太多。不像那些表面斯文、举止儒雅的政客,打击对手、排除异己杀起人来眼都不眨,而且六亲不认。
文人呢,要么一走了之,要么任人宰割。还常常死要脸,即便生活陷入绝境,也不太愿意向别人乞讨,脑子里总是一根经,喜欢的事情往往会一意孤行。陶渊明也一样,义熙四年(公元四○八年)一场意外火灾,把房屋烧成一坯焦土,使他的生活陷入赤贫、窘迫的境地。于是,他企图借“天命”和喝酒来诠释自己的悲剧人生。景平元年(四二三年),老友颜延之经过浔阳,临走留下两万钱,他没有将这些钱补贴家计,全部存在酒家,供自己饮酒。作为男人、丈夫和父亲,他做得极不负责任。正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桃花源记》等名篇的创作,正是在这种借酒稀释内心痛苦、渲泻怀才不遇的心境下写成的。
如此看来,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举动,就不是正常行为了。当然,这些事跟他留下的文学遗产比,丝毫不影响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摘自香港《大公报》文/风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