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古已有 唐太宗舟水之论并无创新

   2020-05-2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古人孟子所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是总结夏桀、商纣因失去民心而使“商汤以七十里亡夏、周文王以百里亡商”的历史,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孟子的这一论断,又为其后历代的史实所一再证明,实为百代不易之定论。前人的古训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常识

古人孟子所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是总结夏桀、商纣因失去民心而使“商汤以七十里亡夏、周文王以百里亡商”的历史,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孟子的这一论断,又为其后历代的史实所一再证明,实为百代不易之定论。前人的古训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常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然而这一“常识”实在非同小可,切不可等闲视之。

民心之向背,关乎国家兴亡、治乱盛衰,历代明君贤臣对此多有论列,无不以为“民心国之命脉也,国家之安危系焉”。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时去“商纣之亡以民”的殷鉴不远,周成王封蔡仲为诸侯时,就满怀忧惧地告诫蔡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意思是说,上天对于人并没有亲疏,唯有有德者才能得到上天的辅祐;民心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只有不断地给他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对你心怀感念。这是西周早期最高统治者惩前毖后,念念不忘“商亡以民”的前车之鉴,时刻牢记“周革商鼎”的成功经验,视民心为万世永赖之基。

降及春秋,诸侯之强弱全仰民众之聚散、民心之向背,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不争之实。因此,凡欲强其国、成就霸业的君王,对于如何争得民心就更加关注。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问其谋臣管仲:“王者以何为贵?”管仲回答说:“贵天。”齐桓公听后,遂仰而视天。管仲连忙解释说:“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桓公纳其言,遂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现今所存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安民则惠”、“安民而宥宗卿”、“爱民而已”、“仁民而爱物”、“恤民为德”、“恤民不倦”一类的议论,可谓是俯拾皆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整个封建时代,孟子此语一直是励精图治者的座右铭。

到了汉朝,“贵民”之说又发展成为“民本”思想。如《淮南子》载:“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将“民”视为国家的根本。《刘子》“贵农篇”载:“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得而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生动地阐明了国与民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概括为政之道,贾谊得出结论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根据这个结论,贾谊告诫为政者,为政之要,须切记“民不可欺”、“民不可不畏”、“不可与民为敌”,应时刻以“敬士爱民”为怀。他说:“凡居于上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爱民者是谓智。夫愚、智,士民命之也。”指明了怎样做是愚蠢的、怎样做是聪明的,而且到底是愚蠢,还是聪明,要由百姓说了算。最后,贾谊又举述尧、舜、禹、汤以爱民治天下的经验,桀、纣以虐民失天下的教训,指出:民本不可轻,“轻本不祥,实为身殃”,并大声疾呼“戒之哉!戒之哉!”

贾谊身处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而能居安思危,以“民本论”来发聋振聩,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贾谊的“民本论”,其说不可谓不精,其理不可谓不明,其情不可谓不真,其意不可谓不切。然而,其后的为政者,往往不能信而从之,履而行之。自西汉以后,朝代更迭,江山易姓,多少顶皇冠落地,多少人黄袍加身,历史将“民乃万世之本”的镜鉴研磨的更加明亮。

汉代以降迄于隋唐,其间,虽有三国时骆统所言“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谢渊、谢宏等所陈“国以民为本”;陆凯所论“民者国之根也”;唐贞观时,太宗君臣有四次舟水之论,引古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规诫警醒自己。然而,多是蹈袭前人旧语,并未有所发明。

直至北宋仁宗时期,去汉朝文、景之治一千一百多年以后,名臣石介目睹当时的内忧外患,追考历代史实,再次对“民本”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

石介在其给宋仁宗所上《论根本策》的奏议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民者,国之根本也。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揭示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然后,又深刻地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他说:“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进而他又对民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因为,“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他列举历史上的教训:“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怒斥以往的“昏君庸主,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莽视民,以鹿豕视民”,最终招致民众离叛、天下国家倾丧的恶果。同时,他还举示了民心可赖的历史经验。虽然,“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反、王莽之夺”,但是“汉终不亡”,因为“民心未去也”。尽管“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诸侯之叛”,而“唐终不亡”,原因也在于“民心未去也”。他究其根由说:“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由于“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即汉、唐之初都有一套得民心的政策,虽王莽篡汉,而民思汉恩未已,所以“光武乘之中兴”;唐朝武氏、安禄山、诸侯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所以唐朝终于支撑了近三百年。

综合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石介得出了以下结论:“民之未叛也,虽四夷之强、诸侯之位、大臣之势,足以移国、足倾天下,而终不能亡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

据此,石介诫劝宋朝最高统治者,“不敢侮于鳏寡,不可以匹夫待民”,希望宋仁宗洞察历史明鉴,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择郡县守令”、“省差役、罢支移、停贡献”,“抑兼并、斥游惰”等政策,以“息民之困”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天下国家的长治久安。

石介的这篇《论根本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前越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彩篇章。在石介之后,南宋及元、明、清三代,将近八百年的时间里,凡论及“民本”的文章,多是只言片语、支离破碎,无一可取,而没能出其右者。虽然亦有人曾经尖锐地指出:“人心有神,非可文欺。真德实义可以系其心,而非虚词矫情所能诱;深仁厚泽可以感其心,而非小术浅惠所能留。”但是,远不及石介《论根本策》系统、完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孟子、贾谊、石介等有识之士,对“民本”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虽然也有一些明君贤臣十分重视“民本”与“民心”,“民本”思想亦可谓是源远流长,但是,历代最高统治者中,时常会有人将孟子、贾谊、石介等有识之士的议论置若罔闻,皇帝终归是皇帝,庶民终归是庶民,天子总是万岁,百姓只能山呼,其结果总是不以前车为鉴、重蹈覆车之辙,总是一朝一代地让后人哀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时至今日,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此,回顾并以便继承与发扬古人的思想精华,仍然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标签: 唐太宗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当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继承皇位对吗
    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当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
    1、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继承皇位。2、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 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
  • 玄奘法师回忆 古印度国王是怎样评价唐太宗
    王曰:“尝闻………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三次震怒缘何成就帝王佳话?
    明朝时坊间流传“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才子佳人故事,纯属话本戏说。俺今个儿给大家讲一出唐太宗三次龙颜大怒如何成就帝王佳话的史实。要说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人还真是不简单,在他还是李二的时候,真的很二,他敢在他老爸李渊首鼠两端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坐实李
  • 唐朝第一“醋坛” 唐太宗拿她都束手无策!
    吃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是爱和关心的别样表现。潜意识里则是感情专属和害怕失去的一种保护。古龙曾说过:“世界上不吃饭的女人或许会有几个,而不吃醋的女人却没有一个。”吃醋是爱情的表现,捍卫主权的武器。所以,吃醋就像吸烟一样,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
  • 唐太宗李世民自上而下如何看待济世安民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残暴,天下大乱。李世民劝父亲李渊起事,态度很积极坚决。而且他已经联络了裴寂、刘文静等人,对于起兵很有把握。刘文静是晋阳令,有人事脉络。他认为现在有许多避乱的人来到太原(李渊当时坐镇太原),“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
  • 唐太宗真是一代明君吗?晚年为何如此昏庸
    在书本上唐太宗李世民始终是皇帝中的楷模,他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尤为着名的是善于纳谏——这种“从谏如流”的品质,现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备,何况“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为千秋功业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史册里就是光辉灿烂的“正
    12-31 唐太宗
  • 唐太宗要怎么做才能避免玄武门带来的骂名?
    相传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这一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
    12-31 唐太宗
  • 武则天14岁即进唐太宗后宫 为何12年未获宠信?
    在中国历史上,临朝称制的女性并不少,但真正称帝并改国号的,只有唐朝的武则天一人。可你知道吗,就在武则天改元称帝的37年前,那时,她还是唐高宗后宫里的一名昭仪,在唐帝国江南地区,就有一名女子称帝。有传说称,武则天与她还有一段渊源。武则天称帝之
  • 唐太宗一件小事窥出武则天野心
    都知道一看是,武则天并不是当时的唐高宗的皇后,而是当时唐太宗的后宫“才人”,也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嫔妃。但是武媚娘历史的描述的是:唐太宗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外貌出众,内涵修养皆为上乘,特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但是
  • 南朝宋高祖刘裕 文治武功堪比唐太宗
    如果给中国所有的皇帝做一个排行榜,刘裕其实应该能排到前十名。后人对于这位南朝帝王知之甚少,实际上刘裕政绩颇大,除了夺晋登基外,刘裕本人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其能力并不比后世的唐太宗差。因此被誉为‘南朝第一帝王’大凡开国君王往往出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