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位置列五霸之一有两个原因:其一在于他确曾主持过诸侯会盟。齐桓公死后,齐国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继承齐桓公会盟诸侯匡扶周室。但宋国只不过是一个中等诸侯国,国力不强。不过宋襄公有两点倚仗,一是他素来推行仁义,得到国人的拥护,而且在诸侯间也有贤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二是宋国的爵位尊贵,由于宋国是商朝王室后裔立的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诸侯中算是数一数二的,连齐国都只是侯爵,其它还有如晋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礼制他以公爵身份统帅诸侯也是说的过去的。
但结果我们都知道,宋公的盟会最终以楚国背信弃义,成王将宋襄公劫持而收场,再接下来的泓水之战中襄公又因对敌人也讲“仁义”的迂腐做法被楚军击败,自己也受伤身死。但是虽然如此,襄公向诸侯发出会盟邀请,大部分的中原诸侯也应邀前来(除了齐和鲁),等于是承认了他的盟主地位,虽说最后会盟失败,但他还是可以列为五霸之一的。
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对宋襄公的评价了,虽说他事实上称霸失败,也是春秋时代礼乐崩坏的必然结局,但后人对襄公的评价并不低。事实上楚国也正是因为依仗蛮力欺负礼让的襄公也最终为中原诸侯所不齿,埋下了城濮之战被晋侯重耳击败的伏笔。五霸之说有两种,其一认为是齐、晋、楚、宋、秦,这是孟子提出的,还有一种认为是齐、晋、楚、吴、越,这是荀子主张的。
因孟子讲究仁义,所以评定标准不以成败,而以其为人来界定,但荀子注重现实,因此从成败的角度上主张吴越。但荀子终究没有成为儒家正朔,因此后世仍以孟子的五霸之说为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吴越所谓霸业并没有得到中原诸侯承认,当时它们虽然兴盛一时,但在中原诸侯眼中仍然是蛮夷之国。
司马迁在《宋微子世家》最后的太史公曰里面就品评了宋襄公,说他虽然因推行仁义而败于泓,但后人也因此伤感于中国的礼仪崩坏,以至于这种忠厚的老实人得到这种下场,因此宋襄以他的“礼让”得到后人的认可,位列五霸。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主流观点评价宋襄公总是说他多么愚蠢,多么迂腐,但却看不到他讲仁义绝不是“空谈仁义”,而是确确实实地将仁义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因为在周代,按照华夏礼仪和道德要求,确实是很多地方都有讲究的,连贵族出去打猎都要依照礼法,比如不杀幼兽、一箭射中没射死的伤兽也不能赶尽杀绝,还有诸多礼制的规定。
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华夏先民是文明礼仪之邦,这些繁复的周礼正体现了古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诸侯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准则。而在战斗中不杀老人之类虽说仁义得过分,但按照周礼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诸侯战斗都是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然后带军队双方列阵完毕,然后堂堂正正对决,类似于“决斗”这种形式。而绝对不是春秋后期到战国以后的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在宋襄公时代,只有他还谨守着这些古老的礼仪和道德,其他所有人却已经不将这些礼让的精神放在眼里了,当然这也是乱世的必然。
所以我们可以说他天真,也可以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宋襄公绝非“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事实上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很低,因此很多时候很难理解那些真心守卫自己内心信仰之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吧。其实宋襄公在我看来和孔丘的性格类似,也属于那种追求理想的浪漫之人,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不该初衷。也许他们的做法或者主张在当时有些不切实际,也不能抹杀其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