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故居位于北京百米斜街11号,是张之洞晚年时期居住的宅院。百米斜街位于什刹海南边,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街道,却因为张之洞这个了不起的人而成为了一条名街。张之洞故居是一个大宅院,与其他的四合院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广亮大门,有着灰色照壁。
张之洞就是在这个地方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1907年,张之洞已经年近70了,朝廷宣召张之洞进京任大学士及军机大臣,进京后张之洞就搬入了这个大宅院。在这个宅院里住了两年后,张之洞就病逝于此,享年72岁。
张之洞故居是一座三进院落,其原址是一座富家花园,后来经过整修才有了后来张之洞居住的院落样式。据说,这座院落的门后面就是后海,可谓是好地方。但是在五十年代,这里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法,一大批翻盖房子出现,所以也很难还原曾经的最初面貌。
整体来论张之洞故居,大门正对百米斜街,后临什刹海,3幢小楼还有2间花厅,四面环廊,主体建筑是一个高台建筑,东侧建筑是2层楼5间房,西面是2层6间房。
现今的张之洞故居西面是府邸,东面是花园,东西两院通过门相连相通,其府邸的后门直接通向什刹海,但是现今的张之洞故居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属宿舍,其整体建筑风格依然保存,但是大部分已经被现代化,荡然无存了。
张之洞与袁世凯的恩怨情仇
张之洞可以说是袁世凯的救命恩人,为什么这么说呢?1907年,张之洞与袁世凯被封为军机大臣,入军机处,后来袁世凯的势力越来越大,朝廷内外都开始隐隐担心,并且对张之洞提出要制约袁世凯,通过这种方式来抑制官场不正之风。
袁世凯是北洋集团的老大,而这个集团已经发展为了清朝末年最有实力的军事政治集团。张之洞是一届儒生,袁世凯从没将这个儒臣放在自己的眼里。袁世凯曾对使臣说张之洞是做学问的人,和我不一样,我是干实事的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袁世凯那轻蔑的语气。后来慈禧大宠袁世凯,袁世凯混的如鱼得水,在这期间办了很多的大事,这让他的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慈禧去世,其他新兴势力勃起,摄政王载沛、隆裕太后联合庆亲王奕劻商议如何袁世凯。但是庆亲王奕劻则不敢做主提议与张之洞商量。
于是张之洞被传唤商量大事,这时候的张之洞已经是花甲之年,听完他们的提议后说道现在新皇还小,时局这么乱,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稳定大局,一上台就要诛杀大臣,这如何说的过去,于情于理都不合适,有了这一个先例,以后怕有很多效仿者。又提议,可以将他革职收回权利放他回老家,这样就解决问题了。
张之洞与袁世凯的关系确实不好,但是张之洞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做出了一个决定,不论张之洞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打的是什么样的算盘,但是袁世凯的命确实是张之洞保住的。
张之洞墓在什么地方
张之洞墓的地址在双庙村北约500米处。说起张之洞墓可谓是一波三折,经过四次葬礼终于入土为安,张之洞死后可谓是“死不瞑目”。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尸体也被拖出棺材外曝尸荒野数日。
1909年,张之洞去世,耗时一年多的准备将其安葬在张氏祖坟中(河北南皮县双庙村),张氏祖坟占地上千亩,共葬着48支坟茔,张家声望颇高,先后为官人数有数十人之多,这种名门望族的大家族其祖坟也是非常气派的。
张之洞墓是一个合葬墓,与其一起合葬还有他的三位夫人,这三位夫人去世的比较早。张之洞墓位于墓园的东北角,占地面积达百亩。张之洞墓封土高达3米,底部宽达7米,远远望去整个坟丘就如一座土山,墓前立着四通大墓碑(一通是纪念碑,两通是神道碑,胜于一通遗爱碑)。张之洞墓与他的父亲墓,堂兄墓是连在一起的,四周松墙,里面是郁郁葱葱的柳树,遮天蔽日。张之洞墓受到后人的保护,一直没有被盗墓贼所破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张之洞墓被列为捣毁对象,那天,一群红卫兵和造反派来到张之墓前,砸毁了墓碑,砸开了棺材,将张之洞的遗体拖出棺材之外,在其墓地发现的陪葬物品均被县财政局收走,其尸体则被任其堆在野外数日,风吹雨打。
后来这段时期过去,又开始重找张之洞遗体,帮其建公园,建纪念馆但是都因为资金原因搁置,直到2007年才正式着手寻找张之洞的遗体并为其主持了安葬仪式,就葬在张之洞墓的原墓地址上。
香帅张之洞有什么说法
“香帅”是时人对于张之洞的一种称呼,张之洞是晚清名臣,张之洞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在教育上创办了多个新式学堂,其学堂涵盖了各个方面,如有针对普通教育的,有针对军事教育的,有针对实业教育的,有针对师范教育的,从不同层面培养专业人才。在政治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治主张;在工业上,创办了钢铁厂,枪炮厂,煤矿厂,棉纺厂等多个企业促进发展。
张之洞不管是在清朝还是在现在都是一位名人,而他有一个称号更是让人深深的记住了他,那就是“香帅”,张之洞为什么被称为香帅呢?张之洞号香涛,后任总督一职,总督又称之为帅,所以将两个一结合就有了香帅这一说法。
但是香帅这个称呼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一部分学者认为香涛是号,而另外一拨则认为是张之洞的表,记载大不相同的,调查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张之洞有好几个字,一个是孝达,又字香涛;第二种说法是文献记载者对于字号的看法与观念不同,所以导致有所偏差。
在《张文襄公传家遗墨》中记载,香涛为张之洞早年时候使用,所以常以香涛,香帅,张香帅等称呼称之,还有人称他为芗涛。
但是不论张之洞的称呼为何,他深深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香帅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名称与成功的标志。
张之洞最忠实的幕僚是谁
赵凤昌曾是张之洞的首席幕僚,赵凤昌于1856年出生,常州武进人,于1938年去世,享年82岁。赵凤昌是清朝末年一位活跃的政治分子,是立宪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其早年时期,因担任张之洞幕僚而声名远播,后在辛亥革命时期,在《苏报》等案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赵凤昌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曾与政商教育等各界的高层人员接触,合辑《赵凤昌札记》,而这本作品成为了后人研究民国史的重要资料。
赵凤昌任幕僚期间,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戏语: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这虽然是一句戏语,但是足以看出赵凤昌对张之洞的重要性,对湖北新政的重要性。但是毕竟政坛黑暗,政敌多次攻讦,张之洞无奈最终只能罢黜赵凤昌,自此以后赵凤昌也就脱离了官府,退出了政坛。退出后的赵凤昌带着张氏的关系虽是布衣但是却一直活跃在沪上,其所居住的地方成为了一个关键的地方,不仅收集情报及内外信息,更是一个中转站,派往海外留学者的办事处。赵凤昌本人则凭借其能力建立了广泛的中外人脉,其影响也越来越壮大,最后其在戊戌变法,东南互保等案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除了赵凤昌,清末怪杰章鸿铭也是张之洞的幕僚之一。吴殿英也是张之洞的教育幕僚,张之洞最终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其身边的能人将士是分不开的,张之洞识人知人用人,最终才能成就一方霸业。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解析
张之洞是个出色的教育家,其在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本人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清朝末年,封建社会迎来末端,在这个清末乱世时期,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之洞,他在这个关键时期做出了一些列的举措,使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今天要讲的是张之洞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张之洞颁布了“癸卯学制”,也就是近代学制中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的发布彻底的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宣告着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结束了,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教育机制。
一、中体西用
张之洞的教育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让学生学习经史之学,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技能项,来弥补其不足,相辅相成。
二、主张天下广设各级学堂
改革旧科举,旧私塾,创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幼儿园,普通学校,师范,实业类学校,通过不同的分类将学校的优点突出。就如现在的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深造,一样的概念。
三、设立工农兵学商等各类学校
学校不单一,内容更加细分化,有关农工商的学校,有兵校,有铁路学堂可谓是分的更加细致。
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与现在的人才培养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好基础再学技术,稳打稳扎,这种形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张之洞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了近代教育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