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曾是“范跑跑” 写《岳阳楼记》压力很大

   2020-06-1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朱说不姓朱,到底他是谁?他是范仲淹。决然而去的路途上不是没有牵绊,范母派人急追这个已是“范跑跑”的儿子,范同学留下一番话:“妈妈,请给我10年的时间,我要把您接回范家。”范仲淹的“鸭梨”,从这里产生。对天下的焦虑是从对家庭的焦虑开始的。历史

朱说不姓朱,到底他是谁?他是范仲淹。决然而去的路途上不是没有牵绊,范母派人急追这个已是“范跑跑”的儿子,范同学留下一番话:“妈妈,请给我10年的时间,我要把您接回范家。”范仲淹的“鸭梨”,从这里产生。对天下的焦虑是从对家庭的焦虑开始的。

历史名人必定有“历史名片”,也就是说每个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招牌,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而范仲淹的招牌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老师的这“鸭梨”可大了,要赶在全天下人担忧之前而担忧,宋朝当时人口约一亿,要在一亿人口当中赶个第一名,真正是宰相之器。然而,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范仲淹的这枚大“鸭梨”是怎么种出来的?这与他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与他的母亲有关。

人的理想和境界,多与幼时成长环境有关。

种“鸭梨”的人:范仲淹母亲

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山东淄州长山县,朱家大院。一群朱姓子弟在争吵。争吵的焦点在于用度问题,一个面目轮廓长得较柔和的年轻人,他叫朱说,现年23岁,以深深的焦虑对弟兄们说:咱爸攒下这点家业不易,兄弟们不要浪费。这样的话已经不止一次从他口中出来了,谎言重复一百次成真理,真理重复一百次变絮叨。这时,一个朱姓弟子憋不住,说:“阿说,你一边去吧,我们自用朱家钱,何预汝事?”朱说本能地反驳:“我也是朱家人,怎么不关我事?”对朱说这句话的回答,是一阵哄笑和冷笑,一阵憋了很多年的哄笑和冷笑,在笑声的后面,是那种根本没有血缘亲情的陌生眼神。

范仲淹也曾是“范跑跑”

此时,可能有个老家人拉着朱说的袖子走到一边,附耳而言:“公子,你这么大了,也该知道了,你不姓朱,本姓范,你不是山东人,本是苏州人。你两岁那年,你老父就不在了,是你妈妈带着你改嫁过来的。”

真相揭晓后的朱家大院,从暖春变为寒秋,从繁华变为洪荒,一砖一瓦,曾是那般温馨亲切,如今不堪细看。于是,一张琴,一把剑,一种决然的心情,朱说同学南下了。

南下去哪里?去睢阳。

朱说不姓朱,到底他是谁?他是范仲淹。决然而去的路途上不是没有牵绊,范母派人急追这个已是“范跑跑”的儿子,范同学留下一番话:“妈妈,请给我10年的时间,我要把您接回范家。”范仲淹的“鸭梨”,从这里产生。对天下的焦虑是从对家庭的焦虑开始的。

“鸭梨”太大:寒窗苦读揾工养母亲

范同学来到河南睢阳,他的周密计划要从这里开始,从这里的应天府书院开始。入书院读书,当然为的是求取功名,这样才可以堂而皇之解决自己的宗族归属问题。

感谢当时的大宋政府,应天府书院藏书数千卷,名师林立,是当时国家一等的综合性学院,居然是免费的!范仲淹赶着免费读书的好政策,在书院住下来了。考取功名,不只是个名声问题,还是个独立生存的经济问题,是认宗归祖的荣誉问题,背负着这么多问题的范同学,读起书来可不轻松。他必须得制定一个速成计划,把人家十年的学分缩短到五年学完,把持久战变成闪电战,这个叫以密度换长度,换取考取功名的最终胜利。

接下来,范同学进入魔鬼读书计划阶段。

范仲淹的“魔鬼训练计划”

人为拉长每天的时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范同学哪里是在挤,简直是在榨!“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基本上是和衣而睡。

苦读过的人就知道,冬天起床穿衣很费时间,先是被窝里热一热,然后穿一层停一下,这时间花在读书上多好,多读一页就早一天接妈妈回家,想到这个,还有心思安卧被中吗?

估计当时范仲淹睡觉的姿势是半坐半卧,就像握枪在壕沟里短暂休息的战士。

降低对味觉的要求,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读书上。范同学苦读引起官二代同学的同情钦佩,于是打包送美味上门,结果范同学不领情,任由其腐烂掉。

对这件事情,不妨从现代观点进行解释:人生是“味”的,而“味”的指标有限,在生活当中分布并不均匀,当你的“味”凝聚在苦读和苦做事业上时,就无法分到烹调饮食上去。

所以苦读,苦做事业的人经常啃几个馒头,吃一个外卖来解决三餐。实在没那个做饭做菜的心思,味不在其中矣!

降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将好奇感集中在读书上。“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句贬话,其实,真的要求学问,做大事,人生确实有一段不闻窗外事的时期。范同学想到自己的遭遇,想着要改变命运,十万火急地读,谁也不能打断,哪怕皇帝老子来了也不能干扰他。

有一年,皇帝还真的来了。1014年,宋真宗经过离书院不远的商丘,那时候没有电视,国家领导人的真实相貌也是个稀罕事,于是大家哄拥去看,也拉着范同学去看。范同学倒是淡定,说:“过些日子再看,不迟。”过了些日子,27岁的范仲淹考取功名,被宋真宗单独接见,还真不迟。

“鸭梨”遍天下

办慈善事业救家族

办庆历新政救天下

经济独立的问题解决了,要解决家庭问题了。29岁那年,范同学恢复本姓,正式上任时接回了母亲,从此世间已无朱说,范仲淹成了他新的外壳。

范仲淹对于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是自负,他写诗云:“乡人莫相羡,教子多读书。”如果事情发展到此为止,那么,范仲淹也无非是个境界很狭隘的自了汉而已,他之所以名扬天下和千古,是因为他善于把这种家庭“鸭梨”扩而大之,扩大到整个家族,整个天下。

范仲淹母亲当年携子改嫁,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想找个人维系他们母子的生存,经济上不能独立,就无法保持姓氏的独立。范仲淹想到自己曾有可能成为异性家族的一员,可能出了身冷汗,他在《续家谱序》里说:“追思祖宗既失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一个“惧”字,看得出“鸭梨”。“鸭梨”产生焦虑,焦虑产生责任感,于是他办起了针对范氏家族的慈善业,也就是义田。他自己说“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给之”。按照人头发给生活费用。

范老师当了西部军区的军政大员,薪水高了,便买千亩良田。在农业社会,耕地是最有保本功能的基金,而且能稳定生息,所以成为慈善业的首选。宋朝钱公辅的《义田记》对义田的分配有着翔实的记载。

难能可贵的是,范老师的“鸭梨”不只是局限在范家,以母亲改嫁为耻的他,并没有忘记继父的养育之恩。庆历五年,也就是他写《岳阳楼记》那一年,范仲淹打了个申请书,请求把自己的高级职称转赠给已过世的继父朱文翰,他深情地说继父对自己“既加养育,复勤训导”,如果他对恩情“此而或忘”,那么“己将安处?”,自己的脸往哪搁呢?

“鸭梨”跟志向成正比

更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并没有停留在读书求功名,孝顺父母,光宗耀祖的层面上,他的“鸭梨”跟志向成正比,在家庭中栽种成长出来的“鸭梨”,其清香一直蔓延到整个天下。这个孩子要拯救天下人,于是发动“庆历新政”,整顿吏治,消除冗员,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勤修武备等。

来自家庭的“鸭梨”,演绎成一场在史上留名的大变革。

了解了以上关于范仲淹的成长心路历程,我们就不难理解《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了”和“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一“忧”一“乐”,就是“鸭梨”的具体表现。当时是庆历五年,庆历改革开始失败,范仲淹心中的焦虑可想而知。

结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其实就是范仲淹心中的“鸭梨”,是一种焦虑。他的焦虑从自身发展到家族,发展到天下,一路背负越来越大的“鸭梨”,他成了名相。

适度的焦虑,其实是事业心、责任心的表现。所谓的要有平常心,只是对无所成就者的虚假安慰。人要成就,不能没有“鸭梨”,不能没有焦虑。这种情绪,能激发潜能和智慧。

成长成才路上,一定要吃点“鸭梨”,当然,这“鸭梨”的个不能太大,味也不能太苦涩。

 
标签: 范仲淹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范仲淹什么朝代 范仲淹的简介
    范仲淹什么朝代 范仲淹的简介
    1、范仲淹是北宋人。2、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文武兼备,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3、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
  • 范仲淹曾任杭州太守 用现代经济学化解经济危机
    提起范仲淹,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在人们的心目中,范仲淹是以文学家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的。但其实,范仲淹不但有文学才华,还很有经济头脑,他在杭州太守任上,曾运用现代经济学手段化解了两次经济危机,显示出
    12-30 范仲淹
  • 为什么范仲淹会被称为中国气节第一人诸?
    断齑画粥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
    12-28 范仲淹
  • 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 皇室家族势力的制约
    范仲淹在宋真宗时代进士及第,开始为官生涯。宋真宗也许因为自己的登基过程比较惊险,因此,当了皇帝之后,经常私心膨胀,以图彰显自己的地位,例如他过于信佛信道,伪造“天书”,大搞封禅等。大致说来,中国历史上凡是过于信佛信道的皇帝,都不能算一个好皇
    12-27 范仲淹
  • 揭秘范仲淹为何在刘娥太后执政时期多受打击
    范仲淹进入仕途后,奋不顾身,敢说敢为。由于他敢于上书言别人之不敢言,不免开罪于皇帝或皇太后。他一生四进四退。前三次被贬,每次出京,都有同僚、亲友、宾客相送。相送的人们对于范仲淹的被贬,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赞扬,认为他的被贬是一种光荣,而且
  • 揭秘贤臣范仲淹家族能经历八百年而不衰的秘密
    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范仲淹年轻时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把这锅粥再划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到以后范仲
    12-09 范仲淹
  • 宋朝史上范仲淹在军事上有何特别建树?
    范仲淹虽为一代文士,却从小就喜欢谈论军事。宋朝时,西北党项族对宋是时附时反。到了该族首领元昊掌权时,他就不再甘心臣服于大宋王朝了。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元昊起兵造反。范仲淹再次被召入朝,恢复了他以前担任过的天章阁待制。若仅只是天章阁待
  • 宋朝诗人范仲淹经济头脑 曾化解两次经济危机
    提起范仲淹,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在人们的心目中,范仲淹是以文学家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的。但其实,范仲淹不但有文学才华,还很有经济头脑,他在杭州太守任上,曾运用现代经济学手段化解了两次经济危机,显示出
  • 宋朝史上究竟是谁在向北宋名臣范仲淹泼粪?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还是一位大刀阔斧的改革家,宋仁宗时的“庆历新政”就是他首倡的,不仅如此,老范在戍边过程中,军事上也多有建树,最终使雄心勃勃的西夏人在边境上终无所作为,使宋夏恢复了和谈,危如卵翼的西北局势得以转危
  • 范仲淹经济头脑 曾用用现代经济学理念化解危机
    范仲淹的这种做法,用现代经济学来概括,就是“拉动内需”,在那个时代,就懂得通过拉动内需这样的现代经济学理念来救灾,即使是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也是十分前卫的。在人们的心目中,范仲淹是以文学家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的。但其实,范仲淹不但有文学才华,还
    11-12 范仲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