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她13岁嫁给皇太极,后来住在永福宫,被封为庄妃,所以称她为永福宫庄妃,孝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夫君死得太早,刚满30周岁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却是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则做了皇太后。庄妃本身不是皇后,儿子也不是皇长子,却一口吞下两枚幸福之果——儿子做皇帝和自己当太后。
在当时,一个30岁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儿皇帝实在是不容易,孝庄深知,同摄政王多尔衮搞好关系才是自己最为稳固的靠山。关于孝庄后和多尔衮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传闻和猜测,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的公案。
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有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一事。民国八年署名“古稀老人”编写的《多尔衮轶事》则更记得如同亲闻目睹,说“当时朝廷情势,危于累卵”,“太后时尚年少,美冠后宫,性尤机警,……故宁牺牲一身,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本来就好色成性,此时更以陈奏机密为由,出入宫禁。至今仍有人认为所谓“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种种理由,但是还没有一条铁证。
顺治为何会与生母屡屡生出嫌隙
认为太后下嫁确有其事提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
第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的皇位。这点前面已经讲过,顺治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
第二,兄死弟可娶其嫂是满洲习俗。满洲确实有这样的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第三,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是尊称,如同光绪称慈禧为“皇阿玛”一样。如果说,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就说明太后下嫁的话,那么叫慈禧“皇阿玛”,恐怕要得出慈禧变性的结论来了。
第四,蒋良骐所辑《东华录》里记载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相恋不同于下嫁。
第五,孝庄死后埋在清东陵的昭西陵(在皇太极昭陵西面)。孝庄和康熙都做了解释: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的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
第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历史不能凭某人一说,这根本没有任何证据。
第七,惟一比较直接的证据是明末张煌言(苍水)的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我们做一个分析吧。它的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夷”就是夷狄,明显地带有民族偏见。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
可以说,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特别是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
不管下嫁与否,孝庄太后出于母子命运和大清江山的考虑,尽量笼络多尔衮,倒是不用怀疑的。
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按理说应当母慈子孝、关系融洽。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关于顺治皇帝和母后的关系,《清史稿·后妃传》仅有四句话的记载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是“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这也是例行公事;第三句记载:“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这仍是例行公事;第四句记载:“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
仅仅以上四句话、60个字而已。而同一篇传记,记载康熙同他祖母关系的则有715个字。从中透露出顺治同母后的关系并不太协调。可能有的冲突是:
第一,顺治小时候贪玩,母后管教过严,这是家庭中的常理。
第二,顺治的皇后是母后和叔父多尔衮给指定的。小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贵族,从小娇生惯养,顺治不喜欢。虽然勉强成了亲,但婚后经常发生口角。顺治不顾母后和大臣的反对,强行废掉了皇后。直到顺治病危的时候,被废的小皇后想要见他一面都不行。后来再立一个皇后,顺治还是不喜欢。在皇后问题上母子有矛盾。
第三,顺治喜欢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太后干涉,母子又发生矛盾。矛盾最激烈的就是第四个,顺治放着皇帝不做,要出宫做和尚,母后当然坚决反对。第五,母后同多尔衮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也让小皇帝心里不愉快。总之,母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