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伍子胥的评价,伍子胥在知道楚平王要处死自己的时候从楚国逃到了吴国,并帮助吴国攻打楚国,是吴国的名将,在多国的争端中帮吴国走上争霸之路。人们对伍子胥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说他是君子,有人说他是判国贼,如若是你,你会对他做出怎样的评价呢?看了下面的介绍我想你会有个答案。
对伍子胥的评价
伍子胥,春秋名将,楚国人,后又逃到吴国,帮助吴国攻入楚国国都,随后又帮助吴国走上春秋争霸之路。后世对伍子胥的评价有两个极端,一说他是隐忍的君子,一说他是卖国贼。
伍子胥隐忍君子的说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之中提出的,原文是“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大意是“伍子胥像兄长一样随着自己的父亲而死是对的,最后他隐忍下来,为自己的父兄报了大仇,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之名”。
伍子胥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复仇之中度过的,自从自己的父兄被杀之后,伍子胥就背负上了仇恨的枷锁。带着仇恨的他来到了吴国,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吴国这样的一个小国逐渐的开始强大起来。最终,他率领自己一手打造的精锐之师,攻入了楚国国都,鞭尸楚平王,报了自己父兄之仇。
伍子胥卖国贼的说法是近代才被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伍子胥既然是楚国人,就应该为楚国效力,投靠别国为别人卖力,最终还带领着别国的军队,攻入自己母国的国都,身为曾经的大楚臣子,却做出鞭尸自己国君的大不敬之举。
当然也有人反驳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当时的东周是天下共主,其他的国家名义上只能算是东周的附属之国。当时的人才交流是非常的频繁的,各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各国,希冀能搏出一个大好前程。伍子胥为了吴国效力,那么他就是吴国的子民。帮助自己的国家打败另一个国家,不是卖国行为。
伍子胥是一个名人,名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说他是个君子,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卖国贼。
伍子胥救公子胜
伍子胥救主是一个历史小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这里的幼主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后世又将他称为白公胜,据传为白姓始祖。
楚国太子建被平王下令处死之前,得到当时边城司马的帮助,逃出了楚国,后来又和一同逃出楚国的伍子胥相遇,太子建和伍子胥一路躲过楚平王的追杀,来到了郑国。郑国是太子建生母的故国,所以,郑国国君收留太子建在自己的国家之中生活。
生活在郑国的太子建一心想要报仇,他开始打起了郑国的主意,太子建在郑国广收门客,结交郑国的一些大臣。太子建想暗中杀死郑国的国君,然后自己掌控郑国的大权,最后再率领郑国大军杀回楚国,为自己报仇。但是,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太子建的反叛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郑国君王知道了,郑国马上开始围剿太子建,太子建被杀害。
伍子胥带着他太子建唯一的儿子公子胜和公子胜的生母马氏逃到一座寺庙内,被郑国士兵重重包围。伍子胥对马氏说:“以我的能力只能保护幼主公子胜一人突围出去,不能带你一起走了,如果我带着两人的话看,可能都会死。为了确保幼主能够活命,只能牺牲你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马氏当然不肯自己去死,她试图说服伍子胥带着自己一起突围出去,但是不管她运用什么方法,伍子胥就是不肯带她一起走。无奈,马氏只得投井自尽,最终,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的包围圈,来到了吴国。
来到吴国的公子胜改名叫白公胜,后来楚国令尹子西将白公胜召回楚国担任大夫。
聪明有才的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楚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国大夫。由于楚国太子少傅费无极的诬告,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都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逃出楚国之后,来到吴国,得到吴国公子姬光的重用,后来帮助姬光夺得王位。姬光继位为王,称为阖闾,在阖闾的支持下,伍子胥开始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最终使得吴国强大起来,拥有了和楚国相互抗衡的国力。后来伍子胥和孙武一起攻入楚国国都,报了自己父兄的大仇。得报大仇的伍子胥开始为了吴国争霸天下做准备了,后来阖闾生病去世,其子夫差继位。伍子胥被任命为辅政大臣,由于和夫差的军事主张不和,两人渐行渐远,最后夫差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
画像中的伍子胥额头宽阔,这是古时面相学上对聪明人的普遍描述,这表明了伍子胥聪明有才,事实也确实如此,不然他也不会有着如此的成就。伍子胥眉毛狭长浓密,狭长的眉毛下面是一双丹凤眼,鼻梁宽大挺拔。上唇两撇长须,下巴上也留着长须。两鬓有着突起的鬓发,耳垂肥大。古人的眼中,耳垂肥大是有福之人的象征。
画中的伍子胥身穿长袍,整个人看起来温和善良,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