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在鸿门宴上,刘邦的处境惊险万分,还好有张良、樊哙、项伯等人从中斡旋,刘邦才侥幸得以逃脱。而让刘邦置身于鸿门宴险地的,根源恰恰是刘邦自己,不是曹无伤。
公元前206年12月中旬,项羽率诸侯大军到达戏水。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将要攻打刘邦,便暗中派人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于是发生了“鸿门宴”。
此处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细想,即曹无伤为何要背叛刘邦、私通项羽?史料说,曹无伤是为了求得项羽的封赏。
曹无伤是与刘邦一同从沛县出来打天下的元老级人物,在当时,如果刘邦能够稳稳当当地在关中当关中王,或刘邦有实力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封侯拜将时刘邦能少得了曹无伤?也就是说,如果单单为了封赏,曹无伤不太可能背叛刘邦。
那么,曹无伤为何背叛刘邦?我以为,曹无伤背叛刘邦的真正原因是为了自保。在乱世中求生存,有人奉行的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特别是在生死攸关之时,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往往更是显露无遗。在那时候,有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相比,什么好哥们、好基友,什么友情道义,他们都可以视之如粪土、弃之如敝履。曹无伤显然就属于这类人。
曹无伤背叛刘邦、私通项羽的确不够厚道,他让刘邦在鸿门宴中身处险境更是罪大恶极。但追根溯源,曹无伤背叛刘邦、私通项羽最多只能算是令刘邦置身鸿门险境的一个表层原因,真正令刘邦置身鸿门险境的主要原因是刘邦自己误信谗言。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历经千辛万苦,率先进入关中,在咸阳城外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于是有人对刘邦说:“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意思是: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建议您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由于史料匮乏,我们不知道这位向刘邦提建议的人到底是谁。不过,以后人的眼光来看,这位无名氏给刘邦所提的建议实在很“坑爹”、很不靠谱。
虽然楚怀王熊心与诸将曾有“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虽然刘邦也确实是先入关中,但一方面,楚怀王不过是项氏家族的一枚棋子,他的约定实在做不得数。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已经成为天下诸侯的实际领导者,他封章邯为雍王,实际上就是不承认“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另一方面,从刘邦与项羽的实力来看,当时刘邦的兵力虽然号称有二十万,但实际上只有十万,而项羽的兵力却有四十万之众。
此等情况下,这位无名氏建议刘邦赶紧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来,并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诸侯军。这无异于是建议刘邦与项羽作对、与天下诸侯作对,实在是自取灭亡之道。
然而,我们不知道当时刘邦是出于何种考虑,竟然没有与一直十分信赖的谋士张良商议,而是直接听取了这位无名氏的建议,关闭函谷关关门并派兵把守。
刘邦的这一行为,是惹怒项羽的真正原因所在。《史记·汉高祖本纪》中记载:“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意思就是:公元前206年11月中旬,项羽率诸侯军来到函谷关,却发现刘邦已经先入定关中,函谷关关门紧闭。项羽大怒,命令英布攻破函谷关。
刘邦误信谗言,导致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决战一触即发。而刘邦与项羽的实力悬殊,函谷关又被英布攻破,形势危急,曹无伤这才背叛刘邦、私通项羽。
人们谈起汉高祖刘邦的成功之道,少不得要谈论他的纳谏。有人认为,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夺取天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刘邦善于纳谏。细看刘邦夺取天下的历程,他的确是纳了不少谏。但我以为,乐于纳谏与善于纳谏还是有区别的。乐于纳谏强调的是主观意愿,善于纳谏则更侧重于决断的能力。
鸿门宴前,刘邦误信那位无名氏的谗言,从而让自己置身于鸿门险境,这说明刘邦在当时只是做到了乐于纳谏,却还没有真正做到善于纳谏。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件事情能够证明。
汉三年(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惊恐忧愁不已,于是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原六国后裔。郦食其说:“昔日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后人于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封商朝后人于宋国。如今秦朝丧失德政、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消灭了六国的后代,使他们没有一点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无不归顺服从,仰慕陛下道义,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随着恩德道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称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来朝拜了。”
面对郦食其的建议,刘邦乐于纳谏却不善于纳谏的特点再次暴露。他马上听从了郦食其的建议,命人赶快刻制印信,以便让郦食其带着这些印信去分封六国后裔。
所幸,郦食其还没有动身,张良就从外地回来谒见刘邦。当时,刘邦正在吃饭,他一边吃饭一边把郦食其关于分封旧六国后裔、以此削弱楚国的建议告诉了张良,然后问道:“在你看来,这事怎样?靠谱吗?”
张良说:“是谁替陛下出的馊主意?陛下的大事要完了。”接着,张良借用筷子,为刘邦谋划天下大势,指出了不能听从郦食其的建议,分封旧六国后裔的八大理由:
1、昔日商汤讨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后代于杞国,那是估计到能制桀于死命。而当前刘邦还无法制项羽于死命;
2、周武王讨伐商纣而封商朝的后代于宋国,那是估计到能得到纣王的脑袋。而现在刘邦还不能得到项羽的脑袋;
3、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后,在商容所居里巷的大门上表彰他,释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筑比干的坟墓。而如今刘邦还无法做到重新修筑圣人的坟墓,表彰贤人,敬重有才智的人;
4、周武王曾发放巨桥粮仓的存粮,散发鹿台府库的钱财,以此赏赐贫苦的民众。而目前刘邦还无法做到散发财物来赏赐穷人;
5、周武王灭亡商朝以后,废止兵车,改为乘车,把兵器倒置存放,盖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动用武力。而现在刘邦还无法做到停止战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
6、周武王将战马放牧南山,以此表明没有用它们的地方了。而眼下刘邦还不能让战马休息不再使用它们;
7、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运输和积聚作战用的粮草。而今刘邦不能放牧牛群不再运输、积聚粮草;
8、天下从事游说活动的人离开他们的亲人,舍弃了祖坟,告别了老友,跟随刘邦征战天下,只是日夜盼望着想得到一块小小的封地。假如恢复六国,拥立韩、魏、燕、赵、齐、楚的后代,天下从事游说活动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主上,伴随他们的亲人,返回他们的旧友和祖坟所在之地,谁还会帮助刘邦夺取天下?
刘邦听完张良的分析,恍然大悟,饭也吃不下了,吐出口中的食物,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这个笨书呆子,差点败坏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赶紧下令销毁那些准备用来分封旧六国后裔的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