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齐国孙武撰写的一部兵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么经过这么漫长的历史岁月,《孙子兵法》是否发生过一些改变呢,让我们一起在历史长河中寻找答案吧!
诞生于春期时期的《孙子兵法》一共有十三篇,也有一说是八十二篇,总之由于当时传播方式的落后性等原因,该书并没有被广泛应用。到了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硝烟四起,使其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被更多的人所注意。
很多学者开始对《孙子兵法》进行注解,这使其在原有十三篇的基础上获得的大范围的扩增,到了汉代,则由官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东汉时期,班固在《汉书》中已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一说。
魏晋时期,对《孙子兵法》做出较大贡献的是曹操。由他编撰的《孙子略解》,是根据自身军事战略经验对《孙子兵法》“十三篇”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备论述。也就是说曹操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减,只保留下了十三篇。
当然隋唐时期之后,各朝的文人学士以及军事家,都根据不同的战略状况,对《孙子兵法》做出了不同的注解,但主要还是围绕其“十三篇”展开的论述。乃至今日,《孙子兵法》已经走出国门,被各国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同时,也被应用于商场,其根本还是原来的“十三篇”,也就是说《孙子兵法》十三篇已经被普通大众所广泛接受。
孙子兵法经典语句
孙子兵法有很多著名的语句,什么要因敌方的形势而改变自己的战术等,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精髓有以下几个方面:
敌人没有注意、没有防备的时候,和在敌人早已掌握己方动态,开始积极应战的准备之中开始进攻,差别是很大的,其中成功的机率会大大降低,最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让他们没有时间反应,这样,己方的损失也会相对的下降。
准确地知道自己这边的现状,也知道对方的现状,这样双方打起仗来就可以百战百胜;只知道自己这边的情况,而并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就会产生一胜一败的结果;如果自己这边的情况不知道,敌方的情况也不知道,那么这场仗是绝对不会赢的。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准确的知道自己的现状,同时也知道对方的情况,才会最大程度的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假如在一处己方并不熟悉的土地上作战,那么如果不用当地的向导为自己指路,就很有可能因为不熟悉地形,而失去原本应该有的地势上的帮助,相反如果能够善用地势,那么就会大大增加己方胜利的概率。
打仗能够百战百胜,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能不出兵就可以取得胜利,那就是非常好的,这也是说,在某些时候,如果可以不用战争就能取得胜利,那么就不要再打仗了,因为只要是打仗就免不了己方也会有损伤,那么,既然可以避免这次的战争,减小己方的伤亡,又何必再弄得两败俱伤呢。
将士兵当做自己的婴儿,那么士兵就会陪你一起跳下深溪,将士兵当做自己的孩子,那么士兵就会与你共赴生死,这也是在说,只有将士兵真正当作自己的亲人去照顾,才会有人不惧生死的追随你。
孙子兵法36计
兵法三十六计也就是《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总共十三篇,五千多个字,主要讲述的是行军打仗的谋略。它里面的论述非常精深,内容也十分广泛,后世无人能够超越。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的瑰宝,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者孙武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在书中,孙子认为,战争的胜利并不取决于当时人们信奉的鬼神说,而是由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甚至自然等多种因素相结合影响的,所以应该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来制定战略计划,达到胜利的目的。
公元前512年,孙武被伍员推荐给吴王阖闾,那时候他已经写成了《孙子兵法》,带着兵法的他被吴王极力赞赏,从此后孙武在吴国军队中大展身手,屡立奇功。公元前506年,曾经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占领了楚国的国都,几乎让楚国就此灭亡。
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是他在军事科学方面总结和概括了丰富多面的哲学道理,确定了他在春秋末期和“孔子、老子”并列的地位。
《孙子兵法》中,重点阐述了战争中制胜敌人的规律、军队的管理和建设、作战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击败敌人的技术技巧、特殊的战斗方法和军队的后勤等方面,体现了完整的军事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