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7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帝国的君主——秦始皇嬴政死于沙丘平台,但遗体直到九月才被安葬在早已营建的陵墓中。这个陵墓是个极其庞大的工程,早在始皇即位之初,他便开始为自己的奢华陵墓作准备了,但由于工程过于庞大,直到始皇“入住”时都没有真正修好。据史料记载,这个庞大的陵墓前后耗时约36年,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据《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遣30万人盗掘皇陵。在挖掘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奇特的事,一只金雁突然从墓中飞出,并一直朝南飞去。在数百年之后的三国时期,有人将一只金雁给了一个叫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秦始皇陵。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临潼区城东5千米骊山北麓,背山面水,后有骊山相映衬,前有渭水相环绕,是难得的风水宝地。称雄一世的始皇帝,在建造陵墓的时候也追求至高无上的皇权,皇陵在地面被建造成了一座微型的咸阳城,与当时的都城一样,这里也建有内外两层城墙,内城面积为1300米×578米,外城面积为2173米×974米,虽然这些建筑早已经被毁,但从现代考古确定的遗址也可以看出原先这里肯定存在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较之地面的宫殿,地下真正的陵寝才更为恢弘神秘。
秦始皇陵工程的设计者不仅为始皇帝精心挑选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始皇地宫顶部平坦,底部则像一个长方形,层层向上,封土夯筑而成。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的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更为恢弘、设计更为奇特,算是真正符合“千古一帝”的名号了。皇陵工程之大、耗时之长、损力之多也都是前所未有的。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百余”,即整个陵墓应该高达五十多丈(约115米),陵墓底部周长达2500米,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陵墓早没有几千年前那么宏伟了。通过考古人员的测量发现,陵墓高度约有五十多米,底部周长也仅有两千米左右,陵墓周围还有很多陪葬的墓坑,大大小小共计四百余座。如此庞大的陵墓工程的修建伴随了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墓工程也随之开始了。
在他统一天下之后,更从全国征派了七十多万人去修筑陵墓,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这座规模宏大的皇陵还没有竣工。秦二世继位后,又接着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这样,秦始皇陵的修建总共经历了约36年。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直到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时,便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占地就达到了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及马8 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个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几十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发现接连不断,专家们在陵寝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在皇陵西侧又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在地宫西侧的封土之下又发现了十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随后又在始皇陵北部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工匠们的精心设计,俨然是在安置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这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引来了无数满怀憧憬的人们。
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及内部结构极为复杂,迄今为止凭借我国现有的技术仍无法完整无缺地开启。为了完好保存这个稀世珍宝,国家一直没有开启秦始皇陵的计划,并且派了武警部队在周围驻扎以确保陵墓安全。所以,至今我们仍对这个神秘的地宫不是完全清楚,它引发了人们的猜测与遐想。地宫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的棺材是铜棺石椁,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其中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有以下几个。
谜团一:地宫有多深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解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应该算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了。但由于它深藏地下,我们根本无法了解它的真实构造。那么它究竟有多深呢?司马迁言曰“穿三泉”,这足以说明它的深度已经到了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了。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共同研究,推测出秦陵地宫深度为500~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
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那么它显然已经超过了陵墓位置与渭河之间的落差,这样的话不仅地宫中的积水难以排出,甚至还会有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同时,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的专家学者也对秦陵地宫深度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出来的,可信度较高,但究竟地宫有多深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谜团二:地宫中有几道门
推测出了地宫的深度,要想真正进入地宫,不得不了解的就是地宫到底有几重门?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有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皇陵竣工时的话语,“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从这段话中可以推断出秦皇地宫大致有三道门。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而当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的时候,突然间“闭中羡,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
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中羡”前用了个“闭”字,在“外羡门”前则用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闭合的,那么内羡门又是怎样的结构呢?想必只有在我们真正进入地宫的时候才能了解吧。
谜团三:地宫中到底有几条墓道?
在没有真正进入地宫之前,人人都希望能尽快揭开秦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考古勘测也在不断跟进,希望能让世人对这座神秘的地宫有更多了解。秦始皇的陵墓中到底有几条墓道也是人们想要了解的问题。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为四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这个不可一世的始皇帝是否也像其他帝王一样在自己的陵墓中设计了四条墓道呢?
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的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五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一条。难道始皇地宫中存有七条墓道?
在2003年的一次考古探测中,我们找到了答案。2002年底秦始皇陵考古勘测工作正式启动,在这次勘探中先进的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光谱遥感考古技术首次在中国国内使用,经过勘探,考古队队长段清波为我们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但这次勘探的结果却是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因为勘探结果显示,秦始皇陵除了东、西两个方向各有一条墓道外,其余的都是一些陪葬坑。
段清波还笑称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他说:“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也说不清楚”。这样一个自称为“始皇”的人,13岁即位,21岁亲政,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了近60平方公里的宏大陵墓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人生经历,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思想,他陵墓中的秘密想必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猜测得到的。
谜团四:地宫中的自动发射器?
2000多年过去了,历史上有很多帝王陵墓被盗的事件,但秦始皇陵的地宫却是一个传奇,我们很少听说秦始皇地下皇陵被盗的消息。究其原因,这跟该陵的复杂结构有关,也很有可能是陵墓中装有隐密的机关,这些机关很可能是致命的,这也就让那些惦记宝藏的盗墓贼们对其敬而远之了。
《史记》是最早记载秦陵地宫中有机关的资料,司马迁说道:“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由此可见,在地宫中安装着一套能自动发射的连弩。连弩是一种很简单的兵器,但奇特的地方就是它能够自动发射,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要知道在秦代是不可能有感应器的,那只能用一个理由来解释,就是这些连弩是被一个个机关控制着的,只要人碰到了机关,连弩就会自动发射。
司马迁生活的年代距秦朝不远,想必他的记载应该是有根据的,如果真是如记载所说的,那么这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了。尽管秦代曾生产过能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应该是一套能自动发射的弓弩,只要外界物体碰到“机关”,弓就会自动发射。我们不知道记载是否属实,想想2000多年前的秦代如果能生产出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那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
谜团五:地宫中水银的用途?
秦始皇陵中有没有水银曾经是个巨大的谜团,并困扰着我们,但现在,这个已经被解开了。
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明确指出过秦始皇陵存有大量的水银,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同样在班固的《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人们逐渐找到了足够的证据证明秦始皇陵中的确存在着水银。据考古人员对秦始皇陵封土的多次采样测试,发现这里的土质和正常的土壤有很大差别,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含量明显高出普通土壤60倍,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而地质学专家也先后到过秦始皇陵进行土壤采样。经过反复测试,他们也发现秦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有明显的“汞异常”现象,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由此证明史料的记载是可靠的,秦始皇陵中的确埋藏了大量的汞。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要在地宫中注入大量水银呢?从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寻到一些理由,第一个给出解释的应该算是司马迁吧,他在记载秦始皇陵中存在水银的时候就介绍了这些水银的用途:“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由此可见,秦始皇是希望在自己死后还能像个帝王一样统治着整个国家,指点江山,他便命人用水银造就出“江河大海”。北魏学者郦道元也陈述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他同意了司马迁的观点,只是还有所扩展,认为秦始皇是想用水银来仿造一个微型世界。如果水银能造就一个“地理之势”,那与之相辉映的“天文之势”又将由什么来造就呢?恐怕这个谜只有等到真正打开秦始皇陵的那一天才能揭晓吧!
谜团六:地宫是不是座真空宫殿
陵墓主持者之一,丞相李斯曾就陵墓的设计向始皇帝报告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如果史料记载的这段话无误的话,那么皇陵地宫明显有个外壳,而且在这个外壳笼罩下的地宫应该是处在一个封闭的真空空间里。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按理这段话应该不会有假,毕竟李斯曾以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他对地宫的构造应该了如指掌,而且这段话还是他当面向秦始皇汇报的,又怎敢掺假呢。如果是真的,那么秦始皇陵就必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的地宫。
但目前考古勘探则表明,秦陵地宫是“竖穴式”结构。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会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根本不会存有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七:地宫中究竟有多少宝藏
一提到陵墓,普通人更为关心的是这个陵墓中到底存有多少宝藏,始皇帝的陵墓中又会有多少宝藏?很多传说都说始皇的陵墓中存在大量的宝物,人们对此也深信不疑。究竟这个宝藏的数量是多少?究竟始皇帝都为自己准备了哪些价值连城的珍宝?这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想破解的谜。
最早记载说秦始皇陵中有大量宝藏的还是司马迁,他用这样的话夸张地写道:“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显然这个巨大的陵墓中肯定存有众多宝物,其实秦始皇拥有大量的稀世珍宝是毫无疑问的。史料记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征战和掠夺是一并进行的。秦军每攻下一国,就把该国的稀世珍宝和美女掳走,存放在曾经的“阿房宫”中,从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对始皇抢来的珍宝可略知一二,当中有“昆山之玉”、“随和之玉”、“明月之珠”、“太阿之剑”、“夜光之璧”等等。如此多的珍宝,始皇帝又怎会放过,当然成了他的陪葬品。因此司马迁说始皇将奇珍异宝堆满了墓室应该毫不夸张,而且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秦始皇陵园区陆续得以发掘,在一个个发掘坑中发现了大批陪葬品,秦始皇兵马俑凭借它的精巧和庞大的规模已经让世人咂舌,而这仅仅是林园区的陪葬品,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又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美,装饰之精也是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过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而这些珍贵、精美的陪葬品也仅仅是地宫外侧的。如此推算,那么在地宫中的珍宝的数量和精美、珍贵程度应该是世人难以想象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明文记载的陪葬品就有“金雁”、“珠玉”、“翡翠”等,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很难想象,当我们打开地宫那道门之后会是怎样一个宏大的场面。
以上的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的冰山一角。但我们始终相信,随着考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秦陵地宫终有一天会将它的真相呈现在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