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唐太宗为何不要大臣对他歌功颂德

   2020-03-07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多见的明君。其在位期间,头脑清醒,处事睿智,带领国家从战乱走向繁荣。故史称“贞观之治”。成功的“贞观之治”,是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总结的。唐高宗时期的史官吴兢,所撰写的《贞观政要》,就是这样一部总结“贞观之治”成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多见的明君。其在位期间,头脑清醒,处事睿智,带领国家从战乱走向繁荣。故史称“贞观之治”。成功的“贞观之治”,是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总结的。唐高宗时期的史官吴兢,所撰写的《贞观政要》,就是这样一部总结“贞观之治”成功经验的著作。当然,这类总结乃至赞颂的著述,多为后世所作。然而,在唐太宗当政期间,是否也有人要为他树碑立传,著书立说呢?当然有!答案是肯定的。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著作佐郎邓世隆表请集上文章。”你看,中央负责宣传出版工作的邓世隆佐郎就上表请求结集发表皇帝的著作了。邓佐郎的上书,是在唐太宗当政的高峰期呈奉上去的。这个举动不算小,自然引起了朝野的一番议论。此时的唐太宗,坐江山己经十几年了,如果再加上打天下的时间,己经是有几十年革命经历的老革命了。为什么竟没有一位朝臣挑头出来说:陛下呀!你应该出一部《李世民文集》,让我们全体臣民能够学习您的光辉思想呵!其实,也不是没有挑头的,而是大家吃不准,这位皇帝对于出版宣传其个人在这段历史上突出作用的书,感不感兴趣?有没有出书的愿望?因此,大家都执一种谨慎的观望态度。毕竟,平白无故地上书,难免会背上巴结领导的嫌疑。在政治清明的初唐,是没有朝臣愿意背上这个嫌疑的。

估计邓世隆书读得不少,可惜泥古不化,在揣摩皇帝的脾性方面,就做得不够那么精到了,他显然没有“百练化作绕指柔”的独到巴结功夫。当然,他的“表请集上文章”,究竟是为了巴结皇帝,以讨得最高领导的欢心?亦或是真心拥护“贞观之治”,想以出书的方式来流传后世?所有这一切,现如今都是无法考证的了。

但贞观十二年的李世民却是清醒和冷静的,是没有被“贞观之治”的成就冲昏头脑的。一般来讲,中国的明君在位的前十年,头脑还是清醒的,过了十年,就保不齐了。偏偏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虽然过了十年的清醒保险期,但他仍然是理智的。对太过于表现急切的巴结,太过于肉麻的吹捧,他显然是不会接受的。

还在十年前,也就是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就对侍臣们讲过:“‘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处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致覆亡也。’”(见《资治通鉴.唐纪八》)唐太宗在这里说得很明白,他看过《隋炀帝文集》,文章深奥广博,以文辞看,是古之圣贤尧帝和舜帝,而决非暴君夏桀王与商纣王,可他的行为与处事,为何与他的言论恰恰相反呢?魏征回答道:君王虽然圣明,但仍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有智慧的人愿意为您出谋献策,有勇力的人愿意为您竭尽全力。而隋炀帝自恃有才,骄傲矜持,刚愎自用,所以才会口诵尧、舜之言,身为桀、纣之行,自己却恍然不知,从而导致了国家的覆亡。

听了魏征的回答后,唐太宗是这样总结的:“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关于皇帝出文集的问题,唐太宗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之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一》)太宗说的大意是:我的言论和命令,凡有益于百姓的,史册自会记录,历史自会书写,完全可以不朽于世;若言论和圣谕无益于江山百姓,就是编成文集,又有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发行于世,哪一个又拯救了国家的覆亡?为君王怕的是没有德政,做华丽的文章干什么?听了这番话,邓世隆关于为皇帝出书的上奏是什么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就在邓世隆上这份奏章的前六年,也就是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秘书少监虞世南就曾经呈奉上一部歌颂唐太宗功德的著作《圣德论》,可在李世民那里却碰了一个软钉子。谁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呢!但李世民却能实事求是地估量自己。他说:“卿论太高,朕何敢拟上古,但比近世差胜耳。然卿适睹其始,未知其终,若朕能慎终如始,则论当可传;如或不然,恐徒使后世笑卿也。”(见《资治通鉴.唐纪十》)唐太宗说的大意是:你的《圣德论》把我捧得太高了,怎能把我比拟成上古的圣君呢!但是,比起近世的赖蛋皇帝来,我还是要胜过他们许多的。但你看到的只是开始,我能不能一直好到最后,犹未可知。所以,他拒绝了老朋友虞少监的鼓吹。

邓世隆想用出文集的手段来巴结上峰,讨好高层,对于一班昏君、庸君来讲,也许能奏效。但对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明君英主来讲,对于连《圣德论》都婉拒了的唐太宗来讲,这样的手段就不顶用了。由是,李世民大笔一挥:“遂不许!”只区区的三个字,便写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清醒!同时,也为后世的执政者敲了警钟。

 
标签: 唐太宗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当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继承皇位对吗
    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当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
    1、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继承皇位。2、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 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
  • 玄奘法师回忆 古印度国王是怎样评价唐太宗
    王曰:“尝闻………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三次震怒缘何成就帝王佳话?
    明朝时坊间流传“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才子佳人故事,纯属话本戏说。俺今个儿给大家讲一出唐太宗三次龙颜大怒如何成就帝王佳话的史实。要说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人还真是不简单,在他还是李二的时候,真的很二,他敢在他老爸李渊首鼠两端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坐实李
  • 唐朝第一“醋坛” 唐太宗拿她都束手无策!
    吃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是爱和关心的别样表现。潜意识里则是感情专属和害怕失去的一种保护。古龙曾说过:“世界上不吃饭的女人或许会有几个,而不吃醋的女人却没有一个。”吃醋是爱情的表现,捍卫主权的武器。所以,吃醋就像吸烟一样,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
  • 唐太宗李世民自上而下如何看待济世安民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残暴,天下大乱。李世民劝父亲李渊起事,态度很积极坚决。而且他已经联络了裴寂、刘文静等人,对于起兵很有把握。刘文静是晋阳令,有人事脉络。他认为现在有许多避乱的人来到太原(李渊当时坐镇太原),“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
  • 唐太宗真是一代明君吗?晚年为何如此昏庸
    在书本上唐太宗李世民始终是皇帝中的楷模,他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尤为着名的是善于纳谏——这种“从谏如流”的品质,现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备,何况“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为千秋功业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史册里就是光辉灿烂的“正
    12-31 唐太宗
  • 唐太宗要怎么做才能避免玄武门带来的骂名?
    相传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这一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
    12-31 唐太宗
  • 武则天14岁即进唐太宗后宫 为何12年未获宠信?
    在中国历史上,临朝称制的女性并不少,但真正称帝并改国号的,只有唐朝的武则天一人。可你知道吗,就在武则天改元称帝的37年前,那时,她还是唐高宗后宫里的一名昭仪,在唐帝国江南地区,就有一名女子称帝。有传说称,武则天与她还有一段渊源。武则天称帝之
  • 唐太宗一件小事窥出武则天野心
    都知道一看是,武则天并不是当时的唐高宗的皇后,而是当时唐太宗的后宫“才人”,也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嫔妃。但是武媚娘历史的描述的是:唐太宗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外貌出众,内涵修养皆为上乘,特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但是
  • 南朝宋高祖刘裕 文治武功堪比唐太宗
    如果给中国所有的皇帝做一个排行榜,刘裕其实应该能排到前十名。后人对于这位南朝帝王知之甚少,实际上刘裕政绩颇大,除了夺晋登基外,刘裕本人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其能力并不比后世的唐太宗差。因此被誉为‘南朝第一帝王’大凡开国君王往往出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