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享受。洗澡的时候,人们都会涂上香皂、沐浴露之类的洁肤用品。在现在看来,洗澡当然要用香皂、沐浴露,但在古代没有香皂和沐浴露人们洗澡怎么办?其实在古代,我国民间也有各种清洁皮肤的办法。我们的祖先很早已经知道利用自然界产物来洗涤织物和沐浴,并利用猪胰、皂荚以及中草药等制造出洗面、洗手的用品。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用洗米水来洗澡去污。不要小看没有科技含量的洗米水,据说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去污,而且具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现在这个古老的发明仍然被很多人使用。他们用布袋子装上一些淀粉、谷糠、麸皮之类的放在浴缸水龙头下,然后放入热水,放满一缸泡澡,可以治腰痛、手脚冰冷、冻疮皮肤、粗糙等疾病。
在西晋时代,出现了澡豆。当时人们嘲笑一个人土气,缺乏良好教养,不懂得上流社会的卫生习惯,往往就会说此人“不识澡豆”。说起澡豆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两晋时期的驸马爷王敦身上。可能因为王敦是个叛乱之臣,因此大家厌恶他,于是就有个“段子”广为流传,类似于今天的恶搞吧。话说王敦刚刚娶了公主做了驸马爷的时候,有一次上厕所,公主的婢女奉上盛在玻璃碗里的澡豆让他在净手时使用。结果王驸马却把澡豆误当成了炒面,倒在洗手的金盆里,像喝粥一样,把一盆的澡豆糊糊给喝下了肚。虽然只是个笑话,但是说明了澡豆这种高级清洁产品已经出现。在澡豆出现之前,人们盥洗的时候,去除油垢的手段基本上只有米汤、麵汤以及天然的皂角。
澡豆出现在魏晋时期绝不是偶然,澡豆的产生和发展,似乎与两汉以来外来香料贸易的繁盛有关。因为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香料大发现”时代,各种西方的、南方的香料到达中原,让贵族生活面貌一新。于是人们将豆面与珍贵香料混合到一起,散发优雅的香气,制成了这种高级清洁品澡豆。
从魏晋到唐代,澡豆像擦脸油、护手膏、熏衣香等美容品一样,是贵族士大夫阶层的男男女女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使用已经非常广泛。到了唐代,澡豆可以说进入了鼎盛阶段。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载:“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指出澡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用品之一,在其所着的《千金方》中可以看出澡豆配方已经讲究到了异常奢侈的地步。比如其中的一款是以白豆屑作为主料,加入青木香、白檀香、甘松香、麝香、丁香五种香料让其芬芳怡人,同时还配有白朮、白殭蚕等多种被认为可以让皮肤白皙细腻的中草药,此外还有滋养润泽皮肤的鸡蛋清、猪胰等。盥洗时,用这种混合的香末擦在脸、手上,不仅去除污垢,而且有美容养颜效果,“十日内面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至今,仍然有很多老辈人还常常把肥皂叫做“香胰子”,正是因了这一缘故。
澡豆出现后,人们又发现了皂荚。最晚在南朝萧齐时期,市场上已经有人专门出售皂荚。皂荚有十余个品种,有润滑爽利、消除垢腻以清洁皮肤的作用,因此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荚洗衣服,衣服不会变色,不会收缩,纤维也不会受损和失去光泽,因此很多古人都用皂荚洗衣服。此外,用皂荚洗澡,还能去风湿、治皮廯,效果颇佳。此外,人们还发现一种叫肥珠子的植物,它的种子肥大、肉厚,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这就是后面的肥皂树。宋代庄季裕的《鸡肋篇》中介绍,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们就将果荚采下,煮熟捣烂,加以香料、白面、拌和搓成丸,制成“肥皂”。除了肥皂、皂荚,《鸡肋编》还记载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污。此外,还有猪苓,但是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能用的,里面添加了香料,普通百姓就用皂角洗头发。
宋代我国出现了香皂。香皂的原料主要使用“皂角”(皂角树所结的果荚)和“肥皂(荚)”。相对而言,肥皂树所产荚果比皂荚更多油。南宋时期出现了用肥皂制造的成品香皂--“肥皂团”。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记载了南宋京都临安有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方法: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明清时代,有钱人家使用香皂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金瓶梅》中提到洗脸时使用“茉莉花香皂”。《红楼梦》中也提到清晨盥洗之时使用“香皂”。不过这时候,古老的“澡豆”也并没有完全消失。明清时期民间对澡豆做了改进,将砂糖、猪油、猪胰、香料等成分按比例共混研磨,并加热压制成型,这就是“胰子”。这种胰子中的猪油被脂肪酵素部分地分解成了脂肪酸,进而被碳酸钠皂化成了真正的脂肪酸皂(现代肥皂的主要成分),可以说与现代肥皂相差只有一步之遥。清代宫廷中还出现一种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精心的研制出一种独特的药用香皂,确切地说是药皂,又称为檀香皂。这种香皂深得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喜爱,不仅芳香而且还具有除垢、止痒、润肤、美容、养颜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