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然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次北伐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失空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失街亭,失街亭的直接因素是用了“言过其实”的马谡,当然,这只是表面,如果深层分析,诸葛亮在用人和谋略上的双重失误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先从街亭的重要位置说起,街亭乃一地名,位于秦岭西侧,街亭东北有一城,名曰列柳城,这两处地方互为呼应,是通往汉中的咽喉要道,是蜀军必须据守的战略要地,司马懿出兵街亭前说:“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这么一处军事要塞,理应派一名大将重兵把守,诸葛亮为什么派一名既无实战经验而又刚愎自用骄傲自满的参军呢?
其实,诸葛亮是深知街亭之重要的,而且他一向谨慎从不愿冒险,看看他在街亭这块小地方的排兵布阵就能知道。第一支军队,马谡自告奋勇的两万五千精兵,为稳妥起见配备上将王平与他协同作战。第二支军队,派高翔屯扎列柳城,兵力一万。第三支军队,大将魏延领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第四支军队,派赵云、邓芝各引一军为疑兵。这四支军队可以说安排的极为严密且井然有序,大将魏延本是这次北伐的先锋,却被安排在街亭之后的一道屏障,难怪他有意见,这么一个阵法也充分说明街亭的重要性。街亭还是失守了,马谡被斩是咎由自取,想起先主“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遗言,诸葛亮是悔恨愧疚不已,回到汉中只好自贬三 级、减食俸禄以示自我惩罚。从任用马谡上看,诸葛亮在识人、察人、用人上比刘备稍逊一筹。这是用人上的失误。
街亭之败,应该说也是谋略上的失误。诸葛亮六出祁山无非是想攻取长安实现统一中原的理想,但他一生谨慎不善于用奇计出奇兵,而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战术,从土地、人口、综合国力上说,蜀汉不用点“花招”就想统一中原,似乎不可能。其实很多人都能看出诸葛亮计谋上的不足,魏延曾提出“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建议,老对手司马懿也曾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经取长安,早得多时矣。”看来“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算得上一条奇谋,只是孔明“但恐有失,不肯弄险”而已。
《三国志》注引里还列举了诸葛亮首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倒戈,诸葛亮不但不快速接管,反而“徐行不进”,致使三郡再度落入魏国之手,说明诸葛亮“不求近功”欲一举而成的作战思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扫清北伐障碍,先使用“反间计” 剥夺了司马懿兵权,然后赵云力擒五将、骂死王朗等,只是小说的演绎故事。“空城计”更是展现孔明智慧的精彩篇章,但那也是艺术虚构,司马懿正是被诸葛亮的持重所欺骗,才使诸葛亮唱了一出完美的“空城计”。其实,有时走一着险棋未必就会失败,若干年后的邓艾偷渡阴平,一举消灭蜀汉,就是一次成功的弄险。
再说失街亭,按诸葛亮部署,蜀军出斜谷取郿城先消灭曹真,然后取长安,可是军情有变,魏主曹睿一面增兵5万,一面派司马懿统兵20万来拒诸葛亮,而诸葛亮却没有随机应变,仅派两万五千兵力去应付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本来兵力悬殊如此之大,加上司马懿又善于用兵,马谡焉能不败?历史上的诸葛亮智谋到底如何,还是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吧。《三国志·诸葛亮传》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陈寿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评曰: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看来,谋略确非诸葛亮之所长。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只是民间传说或宋元以来的杂剧家、小说家的艺术虚构而已,但这丝毫不影响诸葛亮的形象,因为,在后人心目中,他依然是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政治抱负是正统的,他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