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收复台湾 不屑学伍子胥鞭尸放过郑氏

   2020-05-1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奉命率水师2万余人,战船200余号,自铜山(今福建东山)出发,进击台、澎,经过几天奋战,大败澎湖守军。郑军主力悉数被歼,守将刘国轩潜逃台湾。施琅占据澎湖后,对郑军实行招抚。郑克见大势已去,遂同意归附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奉命率水师2万余人,战船200余号,自铜山(今福建东山)出发,进击台、澎,经过几天奋战,大败澎湖守军。郑军主力悉数被歼,守将刘国轩潜逃台湾。施琅占据澎湖后,对郑军实行招抚。郑克见大势已去,遂同意归附清廷,实行和平统一。

康熙对施琅的以战逼和给予大力支持,当他接到施琅克澎湖的捷报之后,立即下诏郑军:“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对郑军是否就抚,康熙也晓以大义:“倘仍怀疑畏,犹豫迁延,大兵一至,难免锋镝之危,倾灭身家,噬脐莫及。尔等其审图顺逆,善计保全,以副朕宥罪施仁至意。”康熙的态度和施琅的以战带和策略完全一致,这就顺利地使台郑集团放心归附。

台湾和祖国和平统一在清初是一件大事,施琅为此立了大功。康熙把台湾的归附看成是施琅为清朝“扫数十年不庭之巨寇,扩数千里未辟之遐封。”他在施琅封侯的“制诰”中称赞施琅“矢心报国,大展壮猷,筹划周详,布置允当,建兹伟伐,宜沛殊恩。”当然,平心而论,台湾的收取,从施琅的坚决态度、施琅的策略以及施琅对郑氏的大度胸怀看,其功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施琅如果没有康熙的支持,他将一事无成。

康熙的支持,对于施琅来说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施琅是个降将,一部分大臣对他有偏见,这增加了康熙对施琅的了解和任用的困难。不过,由于施琅矢志报国,循正为人,不论在提督任上还是在内大臣任内,都没有突出劣迹,因而康熙对他并不反感,而且能够比较客观地去看待施琅,使施琅有机会为国家建功立业。

正当施琅雄心勃勃希望以武力征服台湾时,康熙下令召施琅入京任内大臣,并下令撒水师,不再议武力征台。这对施琅来说,地位自不如前重要了。康熙这样做,主要是迫于形势,而不是对施琅一意罢贬。这个形势就是朝臣主抚派占了上峰,以及朝臣对施琅的不信任。

当时对施琅的不利因素比较多,他不仅是明郑的降将,而且在1664年和1665年,即康熙三年和四年,前后数次率兵征台未果,损失兵丁。加上后来又出现他有子侄在郑军中的事件。当时清统治集团对明郑降将多不信任,曾下令把这些降清士兵官员迁往内地各省安插。而对施琅当然也不可能例外。这种不信任当然也包括康熙在内,李光地向他推荐施琅为水师提督时,康熙问李光地:“汝能保其无他乎?”这是一部分朝臣的担心,康熙当然不能不考虑到,但当李光地详细和康熙谈了施琅的优点时,康熙便决心用施琅去征台。

施琅虽属武将,但他是一个有心计的人,正如李光地所说:“施琅素不多言,言必有中。口亦不大利,辛辛苦苦说出一句,便有一句用处。”对施琅的为人、学识,李光地也都有过很好的评价。这些对康熙较全面地了解施琅是起了作用的。

起用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

1673年,清朝南方几省发生“三藩之乱”之时,台郑势力便乘机而入,进军闽粤沿海一带,对广东、福建构成严重威胁。仅福建海澄一役,就被围困83天,2万多名清军,8000多匹战马,死亡过半。

1681年,即康熙二十年,清、郑两方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事件。这一年郑经去世,长子继位之后随即被杀,年仅12岁的次子郑克继位,郑氏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清方在这一年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腾出手来考虑平台的问题,于是,康熙必须重新考虑福建水师提督的人选问题。

康熙曾先后两次就福建水师提督人选事征求过李光地的意见。第一次李光地答以施琅“海上路熟,海上事他亦知得详细,海贼甚畏之。”第二次康熙就“命将”问题又一次征求他的意见,他认为“计量起来还是施琅。”

在李光地的力荐下,几乎没有经过太多周折,康熙于李光地力荐同月便下敕谕,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赞扬施琅熟悉彼处地形,海寇情形,要他到福建去,“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

支持专征收复台湾

鉴于历史的教训,历史上许多战例,不是失在敌强我弱,而是失在将领之间互相掣肘,互相扯皮,而贻误战机。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都想抢征台之功,俱决意出兵。姚启圣虽力主收取台湾,但战略部署以及战术配置,如发兵的时间、地点,多和施琅有分歧;而吴兴祚原来是个主抚派,对海事也并不熟悉。因此,施琅一到厦门,立即上疏要求专征台湾,即军事指挥由他独自决策,并表示为收取台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一次上疏要求专征时,他更立下军令状:只要“独任臣以讨贼”,臣“必破台湾”,如若不成,“治臣之罪”。

由于康熙的支持。施琅在攻占澎湖、招抚台湾时,不但军事指挥得当,而且招抚郑氏集团,采取的策略十分高明,没有搀杂着半点报私仇的杂念。在这过程中,他说了两段很得体的话:一是部众劝他对郑部“急扑灭之,以雪前仇”。他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与有?”另外一条,是他到台湾后亲自去祭郑成功时说的:“自同安侯(郑芝龙)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郑成功)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之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土。不辞灭国之罪,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但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隙,酿成大戾,琅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而已。”

康熙皇帝对施琅顺利收取台湾,报以极大的兴奋。据说,康熙得到施琅克台的消息,正值中秋佳节,欣然祝酒赋诗。满怀豪情地写道:“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后来又特地写了一首诗来表彰施琅收复台湾的伟业:“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降帆来蜃市,露布彻龙楼。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

 
标签: 伍子胥 施琅 台湾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伍子胥和孙武谁的知名度高?
    伍子胥和孙武谁的知名度高提到孙武,很多人都会想到《孙子兵法》和武圣,比起孙武来说,伍子胥就要低调了好多,其实他也写了一部很著名的兵书叫做《伍子胥》,只不过现在已经绝迹。伍子胥和孙武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齐国人,后来
  • 伍子胥与孙武有什么关系 孙子兵法军争篇写了什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也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家族世代是楚国的高官,因为受到小人的设计陷害,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平王所杀。最开始伍子胥逃到了郑国,后来投靠了吴国,见当时还是吴国公子的阖闾有大志,便帮助
  • 吴王夫差为何要赐死伍子胥?伍子胥生平简介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在逃亡的途中
  • 伍子胥是谁为什么要鞭尸 伍子胥是怎么死的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在逃亡的途中
  • 有关伍子胥的传说故事 伍子胥是怎样过昭关的
    伍子胥,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吴国大夫。辅佐两代吴王,并帮助吴王夫差坐上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就这样一位忠贞之臣最后却被夫差赐剑自刎而死。伍子胥死后流传下了很多的故事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掘墓鞭尸、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和千金报恩。“掘墓鞭尸”是讲伍子
    12-10 伍子胥
  • 伍子胥简介及生平 伍子胥是怎么死的?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干,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患。可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将他们召来,不然就会成为楚国的祸害。”楚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
    12-03 伍子胥
  • 伍子胥为什么能为一直食言的吴王持续效力
    伍子胥在吴国已经苦苦煎熬了八年。如今,他还没能实施报仇计划,两个令他恨之入骨的大仇人楚平王和费无忌却已经死去,永远地断绝了他的复仇希望。伍子胥万念俱灰,觉得自己的存在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但他还是忘不了父兄的鲜血与期许。他不仅没能让楚国人寝食
    12-01 伍子胥
  • 对伍子胥的评价 对伍子胥的评价有两个极端
    对伍子胥的评价,伍子胥在知道楚平王要处死自己的时候从楚国逃到了吴国,并帮助吴国攻打楚国,是吴国的名将,在多国的争端中帮吴国走上争霸之路。人们对伍子胥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说他是君子,有人说他是判国贼,如若是你,你会对他做出怎样的评价呢?看了下
    11-26 伍子胥
  • 伍子胥的生平简介 伍子胥是个什么样的人
    春秋战国就像一卷抒发不完的壮阔诗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一个俊杰都想发出时代的声音,他们标榜自己,为自己代言。在岁月的风云里,那些战场上铿锵的战鼓声,朝堂上慷慨激昂的对峙,嬉笑怒骂都被历史的风裹挟进时间的洪荒里,最后消逝最终成为了书卷里的几
    11-24 伍子胥
  • 春秋三杰之伍子胥 伍子胥生平有哪些惊人之举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yún),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乾溪(今利辛县西北部,传说又叫“阴阳城”)人。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子胥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奇谋战圣》称:伍子胥是姑苏城的创建者.苏州至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