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崇祯不得不信任吴三桂?他有何能耐

   2020-05-2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吴三桂,字长白,祖籍徽州(安徽徽州),先迁居高邮州(江苏高邮),后又迁至辽东中后所。父亲吴襄,识文能武,尤善养马,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贩卖辽东马匹为生。其于天启二年(1621年)中武举进士,任辽东总兵李成梁部骑将,算是进入了军界,从而结识了

吴三桂,字长白,祖籍徽州(安徽徽州),先迁居高邮州(江苏高邮),后又迁至辽东中后所。父亲吴襄,识文能武,尤善养马,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贩卖辽东马匹为生。其于天启二年(1621年)中武举进士,任辽东总兵李成梁部骑将,算是进入了军界,从而结识了辽东望族祖氏,并有幸与祖氏联姻,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在辽东开始发迹起来。

祖氏世居辽东,满门皆官。以祖大寿为首,其兄弟祖大乐、大成、大弼,子侄有祖泽远、泽沛、泽盛、泽法、泽润、可法等,分居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职,散驻宁远、大凌河(辽宁锦县)、锦州诸城,为辽西首屈一指的巨族。崇祯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平台落狱,祖大寿无视朝廷国法,公然率辽兵奔出山海关,崇祯却不敢加罪于其,反下诏安慰。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围困大凌河,迫降了祖大寿。祖大寿以接取家属为由,进献了一条“智取锦州城”的大计,秘密逃回。此事被辽东巡抚丘禾嘉觉察,密奏崇祯,崇祯却装作若无其事,忍了下来。

所以这样,盖因其家族在辽东势力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煊赫一时,惟恐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太极才不惜千方百计对祖大寿进行招降。崇祯甚至还命人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吴襄做上了祖家的乘龙快婿后,便任祖大寿手下参将,累官至都指挥使,留镇宁远。崇祯四年(1631年),任锦州总兵官。崇祯六年(1633年),又以军功授为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百户世职。吴氏家族的人纷纷登上仕途,各居要职。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和姨夫裴国珍均为大凌河的军官,吴三桂年纪轻轻,更是提为前锋右营参将。

可以说,吴家已成为了祖家之外的另一个豪门望族、军阀集团。

吴三桂天资“聪明自然超群”,蹒跚学步的年纪,父亲吴襄就有意训练他的骑射本领,每天手不离箭,股不离鞍。稍长,任侠尚武,能骑马独闯山林,射杀猛兽。十四五岁时,又跟随名师练得一身好刀法,于十七岁应试武功,得中武举,“自少为边将”,在军中任职,开始了其风云激荡的军事生涯。少年吴三桂“瞻视顾盼,尊严若神”,长得一副神气俊朗的相貌。可是,在崇祯三年(1630年),鼻梁之上却多了一道长盈寸余的刀疤,平添了几许暴戾、狰狞之气。

提起这道刀疤,得从崇祯三年(1630年)说起。那一年,乃是“己巳之变”后的第二年。祖大寿奉命与孙承宗分驻三屯营(河北遵化附近)、丰润(今仍名)之间堵截后金兵归路(《国榷》卷九十一)。吴襄时为祖大寿参将,带吴三桂随征,在建昌城外遭遇了数万后金兵。后金将领将吴襄所部团团围住,形势岌岌可危。站在建昌城头的祖大寿看见后金兵势大,自料吴襄必死无疑,不敢发兵救援。不料吴三桂却视死如归,匹马扬刀,硬是在在万军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将父亲救了出来。

就在这一场战争中,他的鼻梁上挨后金悍将砍了一刀,留下了毕生难消的印记。不过,这一道印记也让他威名大振,既得“忠孝”之名,又以“勇而敢战”为时人所感服。

崇祯五年(1632)正月的“孔有德之乱”中,吴三桂以游击将军的身份跟随父亲与舅父祖大弼参加平叛活动,在战斗中,也多有上佳表现,不久,被提为前锋右营副将。

因“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且又连续投在实权派人物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监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的门下,崇祯十二年(1638年)七月,吴三桂又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同僚眼热得直发感慨,说:“仁兄二十七岁就登坛拜帅,真是儒门出将,父子元戎,千古罕见!”少年得志的吴三桂被提升总兵官以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冲锋陷阵更猛于前,每逢大敌,身先士卒,斩获最多。他整训兵士,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五月和七月间,多次与清兵在杏山(今辽宁锦县杏山)一带厮杀。每战,兵士皆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多有胜绩。崇祯十四年(1641年)初,清军已对锦州形成包围之势。城中乏粮,诸将恐惧莫名,运粮仅至宁远以西各城,不敢再逾半尺。关键时刻,吴三桂挺身而出,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抓住敌人正在闹新春、过新年的机会,于正月初二、初三两天,装载好粮食,以牛骡驴车三千四百辆,装米一万五千石,亲自押运。此计果然钻了个清兵防守上的空子,顺利进入了锦州。并且,又全身而退,平平安安地返回宁远。

清兵有所觉察,为时已晚。此次运粮得以成功,充分地显示出吴三桂的深谋远虑、胆略过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向以“敢战”著称的吴三桂,作为援锦的八大镇将之一,竟然在松山之战的关键时刻掉链子,不战而逃,做了个可耻的逃兵。他不但置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师洪承畴于不顾,置数万大明将士的生死于顾,也置拟效忠一生的大明江山社稷于不顾,义无反顾地逃之夭夭了。

据说,吴三桂读《汉记》,看到昔光武帝所说的“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一句,遂拍案而起,脱口叫道:“这也是我的平生大愿啊!”或许,除了得到显赫的功名外,他还有一个梦,一个玫瑰色的梦: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阴丽华”!又或者,他觉得自己的家里还有足够让自己东山再起的财富和实力。如果说是后者,那么,这个宝,他押对了。

事实上,据其父吴襄后来透露:吴家有亲将三千余人,这三千余人直接听命于吴家父子,作战肯出死力,往往以一挡十,以十挡百。显然,这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此外,宁前道石凤台还曾悄悄向崇祯奏报:吴三桂兵丁尚多,还能整顿兵马,誓拯封疆。所以,崇祯不追究吴三桂临阵脱逃的死罪,予以宽大,就是看准了他们吴家已占据了辽东各要津,乃是地方继祖家之后的最大实力派,是最适合固守关外残土的最适合人选。

世人对崇祯杀害袁崇焕,认为崇祯是个心胸狭隘、刻薄寡恩的凶残君主。实际上,崇祯却也有容人之过的人,他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选择性失明,不计较罪臣的一些小嫌小隙,继续委予重任。

这一点,在对待在从大凌河回来的祖大寿身上也经彰显无遗。对待吴三桂也是如此。

然而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祖氏、吴氏两大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俨然关外大军阀。他一旦此刻动了吴三桂,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内忧外患的当下,造成更加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于是,崇祯竟然这样说:祖大寿和吴三桂在困难重重之际,没有向清人跪地求降,而是费尽心机往回跑,这就说明了他们对大明是忠心的。由此,他摆出一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姿态,给吴三桂加升提督职衔,让他全权负责辽东军务。

这一姿态,让吴三桂感激涕零,在接下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坚定地站在明朝一边,赤胆忠心,与清军对抗。

 
标签: 崇祯 吴三桂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