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思想家程颐有句话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是对女人说的。后来,民间又传出了强大的声音,叫“笑贫不笑娼”。正统思想与民间观点,就这样隔空开始掐架。
其实,程颐的观点,只是他本人随口一说,并没有到处宣扬。后来是因为朱熹又把它重新翻找出来,才作为劝戒妇女守节的工具的,由此不知酿成了多少妇女的悲剧结局。其实,这是人们的曲解,那八个字并非专指妇女应当为男人守节,无论男女众生,做人都当坚守气节。
今天,我就想给大家讲个男人的节与女人的操的故事。
先说说女主人公,此女在明崇祯年间可是大大的网红,她能诗、善画,深得当时成功男士的追捧。她就是被人誉为“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秦淮八艳”都是做什么工作的呢?告诉你吧,那就是一帮多才多艺的失足女。
每个失足女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柳如是也不例外。柳如是本为杨姓之后,幼时虽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难养,从小就被人拐掠卖他乡为婢,后被辗转贩卖,年仅10岁就坠入红楼青馆。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随改名柳隐。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身在风尘中的柳姑娘,却理想高洁,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坚持业余创作,并下留下许多传世佳作。即使心比天高,一旦坠入风尘,要想重新挺起胸膛做人,难
女子生而愿有家,柳姑娘也不例外。恨嫁不是错,遇人不淑才是罪——受不完的罪。14岁的柳如是,遇到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年过六旬的退休干部老周。老周也算一代学霸,曾经是全国高考壮元,后官拜大学士。退休后,除种花养鸟,还焕发了人生第二春,跑到青楼把颇有诗名的小姑娘柳如是娶回家,做了贴身侍妾。
老周是个很解风情之人,常常让柳姑娘坐在他膝上,教她写作。一人专宠的后果很严重,老周的其他妻妾,看在眼里,恨在心头,但由于老周一息尚存,她们不敢发作而已。
一息尚存的老周并不坚强,经过两年折腾,就挂了。老周一挂,其他妻妾总算逮住机会复仇——大婆二婆三妾四妾,刀剪棍棒拖把扫帚齐上阵,柳姑娘差点没被虐死。
落荒而逃的柳姑娘只得重出江湖,,在风尘中偶遇了一段又一段露水情缘。给她心里留下最沉痛的一段记忆,是关于一个叫陈子龙的已婚青年,两人情投意合,演绎了一场浓情似蜜的欢爱剧。但,陈的妻室并不是柔弱之辈,后来陈的元配直接打上门来,大闹一场,柳姑娘只好含悲带怨地离开。
情场失意的陈子龙,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清起义的大业中,后不幸战死,以身殉国。
得知陈子龙死讯,柳如是顿生万念俱灰之感,毕竟,他们是真的深爱过的。恰在此时,身心俱彼的柳如是,又碰到一个无赖的逼婚,她躲又躲不脱,嫁又不遂意,只好东躲西藏,玩起柳氏太极。
身陷困境的柳如是,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有一个温暖的怀抱让她停靠,有一个宽厚的肩膀让她依偎。
直到21岁那年,她才遇到了她觉得可以终身相托的人,今天故事的男主人公——钱谦益。
老钱也是一名学霸,28岁那年,以全国第三的好成绩,被钦点为探花,奋斗多年后,成为主管全国教育与外交工作的副部长级高官。有这么有背景的人做靠山,再情急的无赖也要收敛一下自己迸发的荷尔蒙。
饱读诗书的老钱,为一时之文坛翘楚。由于专注诗文,本职工作并没什么起色,后遭革职。他们在一次宴会上偶遇,并一见倾心。
两年后,59岁的钱谦益迎娶了23岁的柳如是。婚后,钱谦益为她盖了 “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
此时,当清军占领北京、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到江南后,柳如是极力鼓动钱谦益到偏安一寓的南明小朝廷去工作,朝廷小了,钱谦益的职位却升了,一下就做到正部级。
当清兵的铁蹄滚滚南下,营养不良的南明小朝廷坐不稳了。清兵围城时,柳如是就劝老钱,咱生是大明的人,死也要做大明的鬼,可不能做对不起老领导的事,并相约一起投水殉国。老钱极不情愿地随她出门,来到一处水边。有一大帮好事者得知消息,提前跑来围观。老钱用手试了试河水,转回头对柳夫人说:“池水水太冷了,怎么办?”柳如是闻言大失所望,围观者也是嘘声一片,正准备抱好戏没看成的失望离开时,突然发现柳如是正奋身跃入池中。钱谦益见势不好,急忙招呼大家,七手八脚地将柳如是捞了下起来。
有时,节操这东西,就像是古人手中把玩的琉璃,看着奢华精致,其实是不经摔的。这不,当秦淮名妓纵身一跃,文名满天下的一代大儒,那怀揣半生的节操就碎成一地琉璃碴碴。
柳如是见丈夫贪生怕死,就劝他归隐山林,永不仕清。钱谦益听后虽然点头称是,心里却在打着别样的小算盘。
南明注定是短命的,几番挣扎,气候即尽。南明小朝廷覆亡后,钱谦益并没有如柳如是所愿遁恋山林,而是主动剃发留辫,柳如是以及家人见之错愕。后来,钱谦益终于还是降清去了北京,性子刚烈的柳如是拒绝随夫北上,独自一人留在了南京。送别的时候,柳如是的眼里满是失望与愤懑。那一刻,她的心里可能就萌生了一个怪诞的念头——老头子你只要敢失节,小娘子我就敢失身以报。当此时也,柳如是想到的,可能是曾经深爱着的前男友陈子龙。
钱谦益赴京后,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主要负责《明史》编辑部的工作。